返回

第169章

首页
    1)关于《南史》《北史》撕逼大战的另一个无责任考证: 《南史》记载:拓跋焘在瓜步驻军后写信给刘义隆说:“吾远来至此,非欲为功名,实欲继好息民,永结姻援。

    宋若能以女妻此孙,我以女妻武陵王,自今匹马不复南顾。

    ”然后刘义隆很牛逼地拒绝了。

     《北史》记载胡马窥江之后,刘义隆被迫“请进女于皇孙,以求和好。

    ”而拓跋焘很傲娇地回信表示:“以师婚非礼,许和而不许婚。

    ” 从两国均登载的拓跋焘的书信(前面123章绿字有引用)来看,拓跋焘肯定不是《南史》记载的那种画风……而且,《南史》的逻辑难以自圆其说,最多只是用了部分意思而已;而且,南方那帮家伙,肉搏战可能比北边差得远,打嘴仗的功夫那是杠杠的!所以…… 不过,这场姻缘没结成是真的。

     还有,姻缘的对象其实是拓跋焘的孙子,这个是属于作者篡改。

    主要觉得年龄和辈分不对。

    按《资治通鉴》记载,拓跋晃的儿子此刻才4岁,特么娃娃亲不是这么结的吧?《北史》记载皇孙时12岁,但是以拓跋晃死的时候才24岁来看(何况此时他还没死),这个孙子岁数又大了点,小学四五年级的男生能使女性怀孕???不相信。

     好吧,我其实没有好好考据。

    。

    。

    只是觉得矛盾百出好好玩,就开始yy了,我果然不是搞科学的料。

    。

    。

     还有,所有时间线、人物年龄线等在本文中一律错乱。

    作者数学早就还给老师了。

     ☆、意高难问 北魏退回了公主,不肯结姻。

    国书中还客气地写着“许和而不许婚”,实际上,江对面一点和解退兵的气氛都没有。

    从石头城上眺望,可以看见江对岸密密麻麻的人群。

    而从江对岸来报的细作则带来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消息:拓跋焘真的叫手下士兵用岸边的芦苇和竹子编制小筏,又四处搜罗船只,准备大军渡江。

     芦苇和竹子做成的小筏,以及民人渡江用的简便船只,能否渡过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成疑问;更遑论用这些玩意儿来对付刘宋训练有素的战船了。

     但是,刘宋的国家士气疲软到了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态,听说魏国百万大军要渡江,从朝堂到市井,人人都是脸色灰败:一百万人!不说“投鞭断流”这种狂话,只要三分之一能够成功渡过江水,孱弱的刘宋国都只怕就不能抵挡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