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1章

首页
    一枚两枚而已。

    ” 最后这几句话说得尤为有底气,仿佛酝酿已久,终于有机会说出口。

     仿佛一通话说得还不够,周尚书又临场添了几句,道:“隔行如隔山,工部宝源局铸造钱币多年,通晓诸多铸造手法优劣,而宝泉局设立不过月余,不得不叫人生疑。

    微臣恳请圣上三思,为稳妥起见,此事由工部宝源局负责为好。

    ”又劝张令义道,“张尚书趁着圣上仁慈,及早认错为妙,若是后续银币粗制滥造,伤了国本,这可是大罪过。

    ” 工部已经失了一个太仓州造船厂,这一回无论如何都不能错失铸币权。

     有不少官员不懂铸币之道,听工部这么一说,也跟着有了几分怀疑。

    毕竟这么精美的银币,若说可以大批量铸造,确实不易让人相信。

     工部来势汹汹,杨大人都不禁替女婿心生几分担忧。

     却见廷前的张令义和裴少淮没有一丝紧张,反倒开始谦让起来。

     “这事……张尚书来解释罢。

    ” “还是裴给事中来罢。

    ”张令义道,“六部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 裴少淮只得上前半步,道:“禀圣上,微臣有物件要呈堂,以示众人。

    ” “准。

    ” 只见两个小官吃力抬着一个木箱,置于廷前,裴少淮动作利索,直接打开木箱银光流离,钱币堆如小山。

    无需走近仔细端详,远远便能看到银币的质地,与托盘上的样币如出一辙。

     裴少淮解释道:“此套银币为样币,朝廷未下旨前,臣等不敢擅自大量造制。

    此箱中装的,正是这两日造制的数百枚银币,请圣上过目,也请周尚书过目。

    ” 不敢大量造制,所以只做了“区区”数百枚。

     周尚书一张老脸通红,两手收进袖中,毕竟是上朝多年的老狐狸的,总不至于手足无措,听了皇帝几句不痛不痒的责怪后,讪讪退下了。

     退下了一个尚书,后边还有许多前赴后继的官员顶上。

     工科新上任的左给事中一上来便从箱中“顺走”了一枚一两的银币,走到廷前,举着银币说道:“白银质地轻软,最易磨损,宝泉局把钱币做得如此扁……” 他边用两手去掰银币,边说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