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1章

首页
    皇帝盯着眼前仅有的几枚银币,有些许不舍神色,显然他自己都还没看够。

    不过,皇帝终究还是挥挥衣袖,对小官言道:“端下去给诸位爱卿们都看看。

    ” “是,圣上。

    ” 最先是五位内阁阁老相看,他们这个身份地位的人,何等的奇珍异宝没见过,但初拿起银币的时候,亦微露出意外之色若是朝廷放出去的银币皆有这个成色,确有利于良币流通。

     他们看重的是宝泉局,以及宝泉局背后的铸造技术。

     沈阁老身为次辅,又是裴少淮的会试座师,他性子谨慎,泰然放下银币,只叹了一句钱币精致而已,不置可否。

     楼阁老是首辅,虽自知要端着架子,但却难掩复杂神色。

    就好似明明在朝中拉了好大一张网,正得意间突然发现破了个洞,漏了好大一条鱼。

     而后,小官由将银币端到六部九卿跟前,让诸位大臣一一过目。

     杨大人拿着银币,又看看廷前那个身着青袍的颀长身影,愈发满意这个姑爷。

    身边同僚开始低声向杨大人祝贺,杨大人只是点点应过而已。

     其他官员看过银币后,有赞叹不已的,也有放下后默不作声、安静沉思的或考虑驳斥兵部和裴少淮,或思忖谏言,顺势谋一份差事分一杯羹。

     一刻钟后,首先站出来的果然还是工部,周尚书言道:“圣上,关于银币一事,微臣有话要禀。

    ” 今日还是免不了一番驳论。

     “准。

    ” 周尚书一番看透了宝泉局的“诡计”的神态,言道:“此几枚银币美则美矣,却有专寻工匠精雕细琢之嫌,只为在早朝上出个风头,如此风气不可长也。

    ”污蔑这几枚银币是特意雕琢给皇帝看的,言下之意是,宝泉局恐怕没有本事批量铸造或是锻造这样的银币。

     周尚书又言道:“样币精美有何用?翻砂铸造后只怕还原不了其十之一二,届时岂不是叫朝廷空欢喜一场,还要蒙受白银损耗。

    若是安排匠人们一枚枚去雕琢,又要损耗多少人力,效率何其之低,只怕造福百姓不成,反倒加重徭役,民生哀嚎……古有何不食肉糜,今有雕币逐功绩,张尚书、裴给事中,铸造钱币可不是玩花样,也不是雕琢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