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6章

首页
    容便是。

    ” 而东宫之中,太子妃闾氏好奇地看着太子拓跋晃俯伏在床榻上,吃力地翻着手中的《汉书》,她虽是柔然的公主,读汉文的书却很少,也只稍稍识百来个汉字而已,她问道:“这是怎么一本好书?殿下看得如此仔细?” 拓跋晃说:“说了你也不懂。

    ” 他见太子妃似乎有些不乐,便笑着对她补了一句:“是杨恽的纪传。

    ” “杨恽是谁?”拓跋晃听她好奇的声音,便把书递了过去。

    太子妃吃力地看了一会儿,实在看不明白,娇憨地对自己丈夫笑了笑,又把书还了回去。

    拓跋晃凝视着书上轻轻被折起的一角,揣测着刚刚折书的人到底出于什么心思,让他细读杨恽的悲剧? 他吃力地侧了侧身子,背上的伤被牵扯到,疼得他倒抽一口凉气。

    但他分明记得,那位来自刘宋谢氏的母妃,温柔的手抚过自己的后背时,悄然画了一个“崔”字。

     和那日,他的手指在棋枰上胡乱画出的一样! 作者有话要说: ☆、营营青蝇 作者有话要说:  又是一章男人戏 我发现真的可以上男频了,唉…… 汉代杨恽,是望族华阴杨氏的子孙,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外公——太史公司马迁。

    他好读诗书,才能卓绝,封侯为官,也算是功成名就。

    但有才华、地位高的人都有一个通病:不容易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不肯功成身退,低调做人。

    杨恽论才智是上佳,论修为却浅了一点,遭人嫉恨也是难免的事。

     他为表明心迹,挥洒大作《报孙会宗书》,传到皇帝眼里,本就有些讨厌他的皇帝,听了身边哓哓弄臣的“解析”,发现其中一首诗写道:“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田,落而为萁。

    ”而注解是:“山高在阳,人君之象也;污秽不治,朝廷荒乱也;言豆者真直之物,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也。

    萁曲而不直,言朝臣皆谄谀也。

    ”便认为他分明是在讽刺朝廷荒乱不治,而朝臣逢迎拍马——又是诋毁了皇帝的昏庸。

     杨恽因之被腰斩于市,成了“以文字为狱”的第一个倒霉蛋。

     拓跋晃联系着那个“崔”字,再咀嚼一咀嚼谢兰修的话,似乎有点明白过来。

    但他像乃父的地方便是多疑,实在不明白这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庶母,为何要帮助自己?虽则她没有儿子跟自己争位,且与自己的养母赫连琬宁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