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平之安排他们住主院东厢房,离巷子远一些,更加幽静,适合读书。
行李归整后,他们带上文书,先去官学,再到街上看看书斋,晚上才在家吃饭,让雷伯伯晚点准备。
走在路上,乌平之跟陆杨说:“我家没往外发展,但家业一年年的攒,总会肥了腰包。
我爹年年都会置办点产业。
宅子买得少,省城这处宅院,他都没住过两回,早年还想去京城买房子,看我连省城都来不了,便作罢了。
这次考试顺利,他可能会掏点家底,给我在京城置办个宅子。
你们以后也能这样藏富,宅子跟铺面、田产不一样,这东西买了,就是个死物。
只要你不往外租,它就没有任何进项,神不知鬼不觉。
遇到难处,转手就是上百两银子。
够东山再起了。
”
陆杨记得他之前说的商号的事。
一家商号开起来,名下还能有许多的作坊、铺面,甚至田产,来作为原料生产地。
作坊还能入股,财富更加分散。
陆杨也计划入股一些作坊,挣钱的时候就踏实挣钱,赔钱的时候,就把它吸纳到自家商号里来,增一份产业。
谢岩问他:“房子贵吗?”
乌平之点头:“贵,一开始就要买好一点的,这样才能快点卖出去。
能买房子的,手里闲钱不会少。
这种人,差点的房子不考虑要。
”
陆杨说:“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
生意不能继续做大了,手里闲钱多得没地花了,再来考虑。
他们先去官学,凭文书登记。
过了科试以后,府学已经造册,他们凭文书登记核对,只等考试入场了。
从这里离开,两条街都没走完,就看见了两家书斋。
开书斋的计划提出来很久了,陆杨一直搁置着,开始筹备后,他总觉着差点什么。
这无关书籍,而是经营方式。
他看书不多,只会琢磨着怎么招揽客人。
从县里到府城,从府城到省城,他看见的书斋都一个样。
小小一间门房,摆个柜台,柜台后有掌柜的,柜台前站个伙计,然后摆两三个书架,上头同样的书籍能放十几本,品类不算多。
稍大一点的书斋,则会搭着卖些笔墨纸砚。
这样的小门房里,书生多挑一会儿,都极为显眼。
在铺子里被人直直盯着瞅。
谢岩说过,很多书生都会到书斋里去看书。
只要脸皮厚,每天都能看一会儿。
有的书斋会赶人,赶过一次,这书生就不好意思去第二回了。
像县城那种书斋不多的小地方,书生被赶一次,就会成为别家书斋的客人。
府城和省城大一些,书生们可能会轮流去好多家。
但这很费事,跑来跑去,不值当。
多数书生也是换一家做常客,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卖几本手抄书再买。
陆杨想着,他可不可以租个大的铺面,前院正常卖书。
后院开个静室,像府学的藏书阁一样的静室,但配有更多的桌椅,可以留书生在静室看书。
他开门做生意,是要挣钱的。
他可以想个方法,比如说跟茶馆一样,进店花钱了,就可以坐下听书。
他这里,进店花钱了,就可以坐下看书。
若是挣这个小钱,那他就要考虑怎样细水长流的把钱挣了。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挣小钱,攒大财。
陆杨眼睛一瞥,正好看见酒楼大堂的热闹。
人每天都要吃饭,书生也每天都要看书,那他能不能强行让书生来他的书斋看书呢?
比如连续来多少天,他送某某书。
或者说,送价值多少银子的书,让人任选。
书的利润高,相比起来,大铺面多出来的那点租子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