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322节

首页
    些豆子,到端午的时候,他手上有些余钱,委托媒人说亲。

    好日子要到手了,罗大勇跟罗二武都没讲几句威胁恐吓的话,陈老大就气得不行,回家就放了狠话,以后陈老幺来一次他就揍一次,要是二老再跟着闹,他以后再不给老幺银子花。

    一文钱都不给。

     老幺没本事,别说种地了,他在豆腐坊长大,做豆腐的手艺都没练出来。

    孩子都有了,媳妇天天闹着,说日子没法过了。

     再不给他们钱,老幺一家就没了活路。

    陈老爹跟陆三凤服了软,没再去闹了。

     两位哥哥让陆杨放心,一定不让陈家拖累他。

     末了,他俩说,和家里人商量过,决定不来府城讨生活。

    故土难离,他们也习惯了,让陆杨别惦记。

     陆杨把两封信都看了数遍,然后提笔写回信。

     陆林那边的信好说,报喜不报忧,说他日子好,身体大好就行。

    再说说银杏和石榴的婚事问题。

     他不会拦着人婚配,但还没成亲,就惦记着到他铺子里来干活,他决不允许。

    要是两家大人执意如此,就把孩子接回去。

     成亲以后,看各人想法。

     要回归家庭,他不拦着。

    要继续干,就让陆林看看他们夫家的品行,合适的话,给安排个送货的活。

    送货到县里,下午能把人接回家,两口子天天见面,省些事端。

     旁的东西,陆杨没怎么写。

     再是给罗家两位哥哥的回信。

     他看得出来意思,他们是怕拖累自己。

     府城安家贵,他们攒点家资不容易。

    到时工钱少了,生活水平跟县里差不多,没必要跑这一趟。

    工钱多了,他们拿着不心安。

     陆杨拖着这么多人,实在没必要再从老家拉拔人。

    就近在府城请人,能省很多事。

     陆杨回信简单,说了下书斋的进度,目前只在筹备,还没开起来。

    再说会去接他们。

     大包大揽的事他不会做,这样死撑着面子,到最后害了自家,也害了别人。

     两位哥哥初来乍到,他会稍作扶持,比如帮着找个房子,给个一年、两年的租子。

    让他们快速安家,然后月月挣钱,积攒财富。

     给他帮忙,又不是合伙做生意,大富大贵不好说,至少比当小吏挣钱。

    攒出些家资,还想回家,那就回去置办些良田,靠着庄子养老。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他尽所能聚一聚,全了这场缘分。

     写完信,陆杨又拿稿纸过来算算开支。

     小房子的年租是十两银子一年,兄弟俩各出五两。

    自家房子的年租是十六两银子一年。

    房租便有二十一两银子。

     以他们这几个月的吃喝来算,月花销约莫是三两五钱。

    这是陆杨经常让谢岩带饭去府学的缘故,否则,就他们这几个人,养匹马,养条狗,月开支不会超过二两银子。

     照贵的算,一年吃喝要个四十二两银子。

     再是杂项支出,比如添置些物件、买点零碎的东西,再有衣物鞋袜,笔墨纸砚的开销,这里需要个十五两到二十五两之间,全看消耗情况。

     余下是人情走动。

    人情走动是最贵的,旁的不说,乌平之给他们的礼都很贵,回礼自然不能便宜了。

    然后是弟弟一家、两爹那里的走动。

    这里一年能有个十两左右。

     府城朋友少,合作的商人多,往来的体面得有。

    再有请客、摆酒,需要打点关系的,这些算在商号上,属于商业支出,可以记账,不用陆杨独揽。

     如此算下来,他们一年需要九十两银子左右的开支,全看是省还是大方。

     县城的铺面与庄子的收益,他照原计划,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去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