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八章 国内建设

首页
    到相应产业间去,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地发展,而且还促进了税收的繁荣。

    通过以赤字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先导,帝国财政窘境得到了极大缓解,终于在维新五年的预算中实现了平衡。

     按照编制,帝国政府维新五年预算案中财政总岁入为5.79亿元,总岁出为5.75元,而且预算正式成为帝国体制运行的硬约束而不是参照执行的手段了。

    根据维新六年的决算,维新五年实际岁入为5.97亿原,实际岁出为5.99亿元,不仅在预算,而且在决算阶段实现了大体均衡。

    以此为基础,维新六年帝国政府推行中央税和地方税的正式划分,同时编制中央和地方两份预算,并且将地方预算的执行程度作为考核地方行政长官的主要依据。

    根据维新七年的决算显示,维新六年帝国政府总岁入6.84元,总岁出6.81亿+..当然,倘若计算双皇债券的还本付息,这个数字还是亏损的,朝野一片振奋。

     国家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国防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经历了裁汰绿营、八旗,压缩军队编制、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国防费占财政开支的阶段后,按照维新六年的决算。

    军费开支一共为2.02,比重从原先的55%以上下降到不到30%,七,数目在2.19亿,占帝国财政开支仅为四分之一强,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大体合理安排。

     在国防开支所占比例逐步下调的过程中,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且快速的发展。

     按照维新四年通过的《帝国教育法》规定,帝国学制变更为初等小学三年、高等小学三年、初等中学三年、高等中学三年、预科一年、中等专业学校三年或者大学四年的学制,史称维新学制,一直贯穿帝国教育30余年。

    按照《教育法要求》,帝国各县应在本县各乡设立初等小学一所,在规模较大的乡镇 等小学一所,在县城设立初等中学一所。

    在各州、学至少一所。

    在省城设立包括工商、法政、警务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有条件的省份还应当设立大学。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维新三年以来,全国共兴建初等小学所,高等小学680所,初等中学340所,高等中学170余所中等专业学校100所,全国一共兴办了帝国大学、北洋大学、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帝国女子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10所著名地高等院校。

    适龄儿童入学率从维新元年地17%,升至维新7年的38以上。

    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长了9倍有余。

     与此同时。

    大批学生通过中德友好基金与美国庚子退款的支柱前往两国留学。

    前往德国的,学习军事、工业、法政的颇多,前往美国的。

    学习科学、商业、经济地较多。

    20年后,维新年间的留学生成为国家骨干,走德国之路还是走美国之路成为国家政策选择的十字路口。

     当然,国防开支所占比例地降低并不意味着国防力量地削弱,恰恰相反。

    在这期间,帝国国防实力有了显著的改善。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禁卫军完成了第三次编组,兵力由一个师扩张到三个师,一个后备旅,共7万余人。

    昌仍旧担任禁卫军总办大臣,良弼担任禁卫军军长兼虎贲师师长,张孝准任禁卫军副军长,蒋方震任禁卫军总参议,陈宦任禁卫军龙骧师师长第二师,蔡锷任禁卫军熊罴师师长第三师,载涛为禁卫军军需大臣,伟为禁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