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八章 国内建设

首页
    治稳定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鸦片战争以来,帝直不曾平息,故而直接拖累了经济的前行,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新政以后,帝国虽然面临着各大列强施加的重重赔款勒索,但由于战事稍止,对工商实业的兴办予以放松,反而能够集中力量提升内部经济,缓解财政压力。

    短短78年,帝国财政收入从不满1亿两增加到维新元年的3两左右,足见经济发展之成效。

    虽然不时有舆论攻击财政增长之快在于盘剥,可在中央无法指挥地方,各省督抚拥权自重的情况下,所谓的“盘剥”二字,倒是的的确确掩盖了事实的不少真相——中央政权即便有心搜刮,他有这个能力与手段推行下去否? 维新元年以来,随着朝廷对地方控制力的重新增强,在财政领域采取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

     第一是废两改元,统一货币。

    统一货币的成效一方面在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工商交易不必要损失额外的汇兑、升水费用——这些费用可都是要计入成本的,成本的降低使得工业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同时,废两改元带来的额外好处是取消了火耗这一弊端。

    原本财政收纳,因为地方解部款项要融化成大宗通宝呈上,免不了有银两损失,这就是火耗的由来。

    火耗一开始不过百分之一二,但到了后来变成各级官员的敛财之道,居然上升至20%左右,现在全国货币逐渐统征收也没有了借口。

    这就变成了火耗归公。

    归公以后,朝廷正好用来支付各级官员俸禄的提高地部分开支,便原先个别官员、个别系统独占地油水为全体官员一体均沾,减少了绝大多数人的不满。

    对于火耗归公后仍旧要伸手的,只有一个字——斩! 第二是自收自支,议会监管。

    原先各地财政开支需要统一报部审批,表面上看管理严格。

    但由于经费浩大,笔数繁杂,财政部不可能对每一项开支一一把关。

    是故便造成一种窘境:凡是账目有问题的开支。

    通过贿赂、打点办事官员,反而能得到报销通过,而账目没有问题的开支。

    因为经手人拿不到好处便拖延不办,最后混成了一团糊涂账。

    这团糊涂账一方面使得地方各级对朝廷中枢怨声载道,另一方面也因为合理费用不能快速报销,留下了上下其手的空间,靡费、贪污、挪用不知凡几。

    经过财政部维新年间的历次财政清理。

    将费用审核报销费用地权利下放给了各省议局。

    各省议员既对本省情况相对熟悉,又因为人数众多。

    收买不易,况且万一滋生腐败所耗费的钱粮也取之于士绅的捐税,无形中等于是加重议员负担。

    在这双重约束之下,费用报销便逐渐实现正规化、透明化,直接带来地好处就是减少了财政黑洞,而间接带来地好处便是提升了议局的地位和价值,使行政当局不敢藐视。

    财政部的压力亦大大减轻,每年只需负责国家预算地大政方针,载泽因在其中大有作为,亦威望日升。

     第三是大兴银行,发行债券。

    维新元年以来,由于一方面增加开支,另一方面采取减免税赋的安民政策,帝国财政一直处于赤字中,比例最高时曾占到20%以上,为弥补赤字就需要经常向外国银钱业进行借贷,不但利息支出大,有时还附带棘手的政治条件。

    但帝国银行、交通银行两大支柱银行兴办以来,朝廷逐渐开始能够控制金融领域的中枢流转,而巨额双皇债券的发行则为帝国切实解决了财政困难。

    大量地资本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投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