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9节

首页
    第142章辰哥儿策略 文昭帝终于在一沓子书稿奏章中翻到了宋景辰递上来的那本策论,说是本子,不如说是折页,封皮上写着:“皇帝陛下亲启”几个大字。

     就这几笔字写的,文昭帝看得直摇头。

     实话实说,宋景辰的字得看跟谁比,跟他们数理班的孩子比,写得真不算很糟糕,同科举班的学生比,真不咋地。

     若是同文昭帝这样的书法大家比,那还是别比了。

     大夏朝选用人才有四好,长得好,说得好,干得好,写得好。

     满朝文武的书法没有一个是看不过去的,尤其臣子们都知道皇帝酷爱书法,私下那更是勤学苦练,不求被皇帝待见,但绝不能让他讨厌,书法不好恰恰是文昭帝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满朝文武不说个个都是书法家吧,那也差不到哪里去。

     文昭帝看惯了好的,再看宋景辰这两笔小字儿,当真是“耳目一新。

    ”他指着封页上的几个大字对张公公道: “这宋家倒是个实诚的,没有找人替小孩子代笔。

    ” 张公公一听这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就是看你顺眼,不好也是好,看你不顺眼,好也是不好,好坏还不全是帝王的一句话。

     张公公忙陪笑道:“是啊陛下,老奴看这孩子的字虽无定势,却也笔画舒展开放,颇有洒脱自由之意,加以时日多加训练,必能写出一手好字来。

    ” 文昭帝点点头:“辰哥儿如厮美玉,如何能缺了一角,这样,把朕这里的字帖拿去几幅叫他临摹,就让他从楷书练起。

    ” “叫他每日临摹一篇,月末把临摹好的字拿给朕看,顺便叫翰林院那几个书法不错的老家伙抽空给指点指点。

    ” 张公公忙称是。

     文昭帝打开折页,通扫一眼,不由揉了揉额角,又把折页递给了张公公,道:“算了,还是你来念给朕听。

    ” 张公公嘴角抽搐,看到了吧,这实诚虽好,可实诚他不受用呀,以陛下对书法一道的品味,看到辰哥儿这两笔小字儿能不如鲠在喉? 文昭帝在御案后坐下,张公公展开折页开始念—— 耕牛者,农事之本,百姓所仰。

     其筋角为弓弩,皮囊为帐幕、甲胄、履靴之属,可利军备。

     功用之大,利国利民。

     然,历代皆不解牛之乏,何也? 曰有四难—— 一曰:一牛三四载始成,一载得一子,不利繁衍。

    二曰:饲牛所费甚大。

    需粟草水源之多,且疫病威胁不绝,养之不起。

    三曰:耕牛惟春夏而用,忙则不足,闲则皆废,亦民所不愿。

    四曰:今市上一牛十银,屠之则肉值三十,虽禁屠牛,利之所在,难以制止。

     是故,吾亦不能解此千古之难也。

     张公公:“……” 文昭帝:“……” 宋景辰这段话开篇先讲耕牛的用处很大,又讲历朝以来养牛面临的实际困难,最后来一句,前辈们全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我也解决不了。

     文昭帝摆摆手,“接着给朕念,朕倒好奇这孩子后面怎么同朕交差。

    ” 张公公依言继续—— 然,事无绝对,本末相因,人之用牛,用其力大,若思省力之法,岂不亦减牛之需乎?今二十亩之地得养五口之家,若得一亩养一人,岂不亦脱牛之依乎? 粟多,且农有余粮余财,养牛之困岂不自解乎。

     宋景辰这段话简单来说就是虽然养牛的问题我解决不了,但我可以想办法减少对耕牛的依赖,如此也算变相解决了地多牛少的问题。

     如何解决对牛的依赖呢,两方面:第一想办法让农耕更省力,第二提高粮食产量。

     以前老百姓种二十亩地才能养活一家子,没有牛帮着干活,单纯靠人力种二十亩地自然很难,但若是四亩地就能养活一家子人,岂不是就不必非得用牛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