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2章

首页
     裴少淮为邹督学略感遗憾的同时,又为这对父子感到高兴他们间那点算不得嫌隙的嫌隙,似乎已经说开了。

     “他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于我而言,却是个好地方。

    ”邹督学笑道,“总归我从家中带上一壶茶,便能坐上一整日,在哪坐不是坐,倾我之闲时读一读翰林公署里的孤本,也是件幸事。

    ” 从这一点来看,邹督学虽未能承袭邹阁老的钱法税道,却承袭了其对学问的一颗诚心,同样值得钦佩。

     送邹督学入住贡院后,裴少淮折返府衙。

     路经一族学学堂时,炎炎夏日里,一阵阵清稚的读书声传出来,盖过了树上蝉鸣的聒噪。

     台上白发老书生,台下懵懂少年郎。

     粗一算,十五岁时,裴少淮的文章与南居士的点评相遇,老少两人在春风柳下相见,距今竟已经过了十载。

     又想到小南小风已长高至腰际,已是小小少年。

     三年是不长,但它对于孩童、青年、老者而言,长度是不等的。

     是该回去看一看了,先去南京城,略留几日,再回京都城。

     …… 其后的几日,大宗师为生员们授课、又考校了生员们的学问,依照成绩重新定了廪生、增广生员、附学生员的名单。

     随后的院试,除了报考的人数太多、遇到了大年以外,诸事皆十分顺利。

     各地童生积极赴考,与四月府试公允、寒门学子唱榜和裴少淮的名声,有很大干系。

     所幸泉州府贡院建得够大,院试又仅考两场,四处临时借了一批桌椅之后,倒也算是坐下了。

     连邹督学都忍不住感慨:“别处的院试,何曾见过如此浩浩荡荡的阵势。

    ” 改卷取用时,裴少淮还是“徇私”给邹督学提了些建议,替家贫子们说了些好话,道:“督学大人阅卷时,若是遇见破题独到、立意俱佳、举措写实,而韵律文采欠佳者,还请多斟酌细读,看能否以其优补其短,给他们一个机会。

    ”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