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2章

首页
    知言何。

     南居先生十九岁高中状元,奔波于各地为官,毕生研究钱法税道,又点拨带出了诸多门生,官至一朝阁老,也算得上是波澜壮阔了。

     岂知年老时,要忍受曾经寒窗习得的学识,抽丝剥茧般一点点离自己而去,何其可惜又无可奈何年岁的逝去是无法抵抗的。

     无怪这两三年给南居先生去信,有时回信得快,有时却要耽搁数月,想来是受病情影响。

     “南居先生如今身在……?”裴少淮问道。

     “春暖时,已从苏州搬至南京城里。

    ”邹督学应道,“全仗父亲的几个门生上下打点着,已经稳妥住下了,季子身无官务,亦早早到了南京城,伴于父亲左右。

    ” 接下来就等邹羡静主考完院试,一家人定居南京城。

     邹督学见裴少淮依旧面带忧色,安慰道:“裴大人有心了。

    父亲岁至杖朝之年,有些事只能尽己所能,而不能强求天命。

    ” 裴少淮懂这个道理,只不过一时没能压住情绪罢了。

     随后,又聊到邹督学即将赴任的南京翰林院,裴少淮道:“邹大人能下如此决心,孝心可鉴,令人钦佩。

    ”去了南京翰林院,等同于官途全弃,甘于坐冷板凳做苦学问。

     自大庆迁都顺天府后,南京旧都便成了守备,留着个空架子。

     南京留有一套六部九卿,但并无什么权势,完全不能与京都的六部九卿比拟,被派遣到这里当官的,要么是降职被贬,要么是受京官排挤……鲜有人是自愿来的。

     若说南京守备已成了清水衙门,其中的南京翰林则是甚之又甚,成了清苦衙门。

     裴少淮在京任职时,就曾听过南京上折言说,曾经辉煌一时的南京翰林公署年久失修,已栋楹倾斜,上漏旁穿,破陋不堪,到了不得不修的地步。

     此外,南京翰林里留任的官职极少,对外说是五品学士,实则事事都要亲劳亲为,比不得京中一主事。

     他人避之不及,邹羡静却主动请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