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3章

首页
    兄弟二人都有一个优点用事实说话。

    说出来的话有底气、不虚。

     这是段夫子、南居先生苦心教导下,养成的气度。

     皇帝微微颔首,言道:“裴爱卿,你继续说。

    ”让裴少津把话说完。

     “微臣遵旨。

    ”裴少津继续言道,“实录记载,一年间修成榆林边墙,朝廷征收徭役四万名。

    而大庆九边绵延数万里,需要翻修的边墙数十倍于榆林边墙,若想数年间一一翻修,恐怕要征军民数十万、乃至百万……浩浩荡荡翻修边墙,且不说要耗去多少白银,单论徭役之重,届时何人去开荒垦田、何人事农桑织布衣,民心不稳谈何御敌?” 他接着假设道:“若是只着重修几处,鞑靼各部自会选择其他未修的隘口冲闯,如此一来,修与不修又有何异?” 裴少津这几日去太仆寺、国史馆翻看古卷,为的是便是这些数据。

     裴少淮适时站出来,道了一句:“臣附议!”他全部认同弟弟的观点。

    弟弟能够提出“边墙抵御的效能已经饱和”这样的观点,着实让裴少淮有些吃惊,更多的是欣喜。

     仅仅三个字,给了裴少津莫大的勇气。

     裴少津提出“兵屯”练兵懈怠一事,说道:“兵屯兵屯,先是为‘兵’,后是为‘屯’,而非普通的边民百姓。

    现如今,许多北疆官兵以为职责在守、在种田产粮,长久疏于练习火炮兵器,战力年年骤减。

    若有朝一日,鞑靼来犯,莫非要让他们提着锄头铁锹去御敌?微臣以为,若是兴修边墙让边关官兵心生懈怠,则得不偿失,若想屈敌,靠的是雄兵战力,而非一墙之隔。

    ” 这一番话,也正正说到了裴少淮的心坎上。

     裴少津说完,大殿之内沉静了数息,文武百官怔怔然,一时间想起裴少淮当年辩驳“银币”时的气势,一样有理有据、底气十足,没有丝毫的怯意在。

     这一番话,不仅把吏部侍郎的话给反驳了回去,更是为裴少淮抛出新政策打下了基础。

     果然是一门双星两兄弟,皆是学识深厚、见识远大的才俊。

     有人想到,将走一个裴少淮,又来一个裴少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