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39章

首页
    诸葛恪全军崩溃,实际上陆续坐船跑路的人、仍然非常多,但秦亮用了一个“几”字,也算恰当。

     在写奏书的时候,秦亮军还在羡溪附近,尚未东进至建业对岸。

    不过吴军方遭大败,不太可能再调兵与魏军角逐,所以提前写上“尽扫”也问题不大。

     况且只要有那么一回事就行了,不必写得太过严谨! 十一月初,奏书便已送达洛阳。

     最近朝廷内外、正叫一个议论纷纷,许多人还上了贺表歌功颂德。

    然而皇帝曹芳不仅没有庆贺,反是十分着急!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矛盾,对国家有利的事,不见得符合朝廷的利益;即便对国家朝廷都有利,也不一定与个人的愿望一致。

     曹芳很快就在西堂留下了夏侯玄、诸葛诞、郑冲等大臣议事。

     但这次觐见,几个大臣说话都非常谨慎,气氛异常沉闷!皇帝不问、他们便不 说一句话。

    看这情况,若非不愿抗旨、估计某些人根本不想来觐见。

     连夏侯玄也显得寡言少语。

    他们心事重重,不是被淮南魏军的威势吓到了,毕竟那是魏国自家的军队;至少夏侯玄是因为另外一件事! 上月皇帝曹芳曾去太学辩经,其间忽然问、诸葛孔明是不是忠臣。

    太学生答,蜀虽伪朝,但孔明尽心辅佐其主,当然是忠臣。

     皇帝以为然,说孔明成为忠臣,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独掌大权之时、仍让刘禅亲政。

     身边的冗从辐射李涛便说了一句,若是大将军秦仲明请陛下亲政,则可比诸葛孔明之忠,当为大魏忠臣! 但这个话题在最近几年,几乎已是不可触碰之事。

    尤其是曹芳大婚后,无论曹爽、还是司马懿辅政,抑或是王凌上位,朝中都没人去提,连夏侯玄也没敢说。

     一个小小宦官、竟然在太学中当众说了,多半是因为皇帝自己想说的话! 夏侯玄不太清楚,皇帝曹芳的胆子为何那么大。

    夏侯玄自然心系大魏社稷,却与皇帝曹芳的关系不怎么亲近,便未曾单独与曹芳密谈过此事。

     按照夏侯玄自己推测的原因。

    之前有不少懂兵事的官员认为,东关附近、地形复杂,魏军吃过好几次亏,损失最大的一次刚过去三年。

    因此曹芳判断,此番淮南之战、秦亮得不到多大的战果? 加上魏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