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4章

首页
    即便他的骨气,在许多人眼中是充满讽刺意味的笑话。

     季慎之问闻阙:“在你看来,我是笑话么?” 阴暗沉闷的牢狱中,闻阙语声淡淡:“季大人的傲骨,若是用在正途上,多熬一熬,忍一忍,也能成为受人景仰的孤臣。

    ” 季慎之:“我不愿做孤臣。

    ” 他是季氏旁支庶子,从小吃尽苦楚。

    从仵作熬到御史大夫,怎能完全不受诱惑,不失初心。

     他道:“闻子鸠,你又如何呢?我这双眼睛看过太多人,唯独在你身上揪不到大错。

    人无完人,你走到这个位置,不可能没有问题,只可能是装得太好。

    你且想想,自己这清正纯粹的名声,能保持多久?他日跌落泥淖,能否得我半分体面?” 闻阙静静听完质问,回答:“子鸠不在乎声誉。

    ” 他为季慎之留了一盏豆黄油灯。

     窃印案轰轰烈烈闹了半个夏天,于暮夏结案,天子下诏严加惩处,判季慎之炮烙之刑,震慑群臣。

    涉案的众多官吏,有二十余人处斩,三十余人贬谪流放。

    其余责罚不予赘述。

     兰台廷尉府等处严加整顿,大批撤换,调进许多寒门士子。

    王侯士族再次被削弱,处处可见新鲜面孔。

    此事施行不易,太子中途病倒,全靠闻阙扛住各处压力,一夜夜地熬,宵衣旰食步履维艰,最终平定一切。

     代价是他树敌愈多,在朝中步步凶险。

     而由于闻阙的干预,窃印案收尾较之前世更快,更利落狠绝。

    季桓的告亲之举,官署的大力整顿,极大程度吸引了群臣百姓的注意,至于在窃印案中焕发光彩的宿成玉,反倒不怎么显眼了。

     人们提起宿成玉来,便道此人有闻相之风,但行事略显冒进偏执,且有一颗狠绝的心。

     毕竟,被宿成玉弄进牢狱的犯人,没几个完整活着的。

    而被处以炮烙之刑的季慎之,曾是宿成玉挚友的父亲啊。

     *** 季慎之行刑当天,季桓罔顾母亲阻拦,坚持赶赴刑场,清清楚楚看完全程。

     现场之惨烈无人不胆寒,但季桓始终神色僵然。

     父亲的手札几乎没有提及同族,季桓的行为则是得到了天子的嘉奖。

    当今这位圣人似乎格外喜欢大义灭亲之举,因而允许季桓继续留任兰台,且不再追究季家过错。

     入秋第一场雨,寒凉刺骨。

     许久不曾约见姜晏的季桓,反常地邀请她来私园会面。

     姜晏早有不详预感。

    她一直见不到他,对他的躲避态度纳罕不已。

     如今走进秋风阵阵的凉亭,看到面色苍白笑容散漫的季桓,脊背猛地窜起寒意。

     季桓很随意地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