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6章

首页
    刀。

     她观察着这些凹凸不平的、角度不一的加工面,脑子里思考着不同的锉削方法,还有适合的锉削搓齿。

     每锉削5-10次,她就用千分尺测量一次,确保尺寸逐渐接近设计值,避免过度加工。

     她每一步都在思考,思考更适合的锉削方法,是顺向锉、还是交叉锉,还是要换上细锉刀? 她的每一刀,锉削行程尽量长,以保证平面的平整度。

     紧接着,温度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环。

     林巧枝回忆着上次去江南造船厂,遇到众多问题中有关温度的那一个。

     比赛的操作台都是仪器仪表厂和红旗厂提供的操作台。

     她熟练的找到其中放工具的一格,把水壶里的水倒进去。

     每当锉削几十次后,她就把这块45号钢放进去浸泡一会儿,消除锉削带来的热应力。

     停下浸泡的过程中,她会用手去摩挲工具的边缘,去感知那一点点细微的误差,她对这个非常敏锐,完全可以在处理对应面的时候,注意该啮合面的处理,尽量弥补抵消误差。

     上一次,她就是凭借这一丝对误差的敏锐和控制,胜过了萧隆。

     …… 林巧枝稳稳当当一步步操作。

     过程中注意着,思考着,竭尽全力汲取着自己一路走来所有的经验,仔细考虑一切可能影响最后精度的细节。

     她当然不愿意轻易认输! 别人可以细,那她也可以,别人能做到的事,她难道就做不到?就算她不清楚仪器仪表厂是怎么培养技术习惯、怎么抠技术细节的,但她也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堆出大量的细节,堆出哪怕那么一丝丝精度。

     林巧枝追求着。

     追求着心中极致高点。

     赛场上,很多红旗厂的选手,都追随着林巧枝的步伐。

     她制作简易定位装置,红旗厂选手也都做。

     她使用水浸泡,来消除锉削带来的热应力,红旗厂的选手也都耐着性子浸泡。

     她每锉削一段,就用游标卡尺、千分尺、角度尺测量校准,很多人也根据自己的锉削节奏,增加了测量,确保尺寸在公差范围内,确保角度准确。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