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细节不少,每个人领悟到的也不同。
即使有点慢,但看着林巧枝不急不慢的操作,心也就安定下来。
赛场上不是没有人注意到林巧枝的动静,但只有红旗厂的选手看完后下意识跟着来,这是一种信任,一种几乎无条件的信任。
他们见过林巧枝处理20吨复杂模具的各种突发问题,他们见过林巧枝在交流会上侃侃而谈,见过她应对各个厂不同问题都毫不怯场,更见过她克服了高工们都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
那种积累的信任,那种对“她在想办法”的可靠感,是旁人没有办法理解的。
旁人会想,这么简易的定位装置有用吗?万一操作不当反而添乱怎么办?最后不还是要靠感觉和尺寸把握?
旁人会犹豫,每每锉削几十下就泡水,中间都空闲,难道不耽搁时间?那一点点温度带来的金属体积一丝丝改变,能有多大的影响?还有人连为什么泡水都想不通。
但红旗厂的人不会这么想。
即使有疑问,心里的第一想法永远是林巧枝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
她可是想要翻越高山的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志气,为什么要做这些?凭她的技术简单直接怼上去,也绝对稳进前十,有非常大的概率冲进前五。
他们红旗厂新一代青年中的佼佼者。
跟上她,狠狠杀一杀仪器仪表厂的嚣张气焰!
时间渐过。
陆续有选手提交了工件。
赛场上不断有人离开,剩余的身影逐渐稀疏减少。
令所有人诧异的是,最后一批留在赛场上的,除了进度落后又不甘心放弃的选手,竟然有不少红旗厂的人。
“他们怎么还没做完?”
“仪器仪表厂的选手好像早就完成了吧。
”
“嗯,我提交钢板的时候,场上基本上就看不到仪器仪表厂的人了。
”
“红旗厂这是怎么回事,不会一起趴窝了吧?”
“那就好玩了,你说我们有没有可能进一进前十?”
在场外低低的议论声中。
两个裁判也开始在不断处理整块钢板,用车床把四块工件“滋”地从钢板上车下来,干脆利落,两秒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