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9章

首页
    “贵府门人言明日再来,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敢乞娘子怜予蹉跎之叹,开门一面。

    临门匆草,揽笔无次,书不尽言,王扬顿首。

    ” 《明日歌》是明代诗作,其中流传最广的四句从诗体讲,近乎于打油诗,以六朝文学标准言之,实在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作品。

    但此诗的长处在颇有理趣,词浅意达。

    谢星涵读到这四句也觉得有点意思,嘴角微微一扬,向丫鬟道:“请他进来。

    ” 丫鬟和小凝一听都愣住了! 府中封门之日,谢绝宾客,从不例外,娘子竟然要破例! “娘子,已经封门了......”丫鬟弱弱地提醒道。

     谢星涵歪头想了一下说:“开门,今日就不封了。

    把他领到这儿来。

    ” 丫鬟低头领命,掩住吃惊的表情。

     谢星涵抚了抚头发,又道:“小凝,镜子。

    ” “是。

    ”小凝语气平常,去取镜子,转身之后,眼睛睁得老大!! 注:文学的标准时移世易,宋代觉得好的句子六朝时未必觉得好,明代引以为傲的文章到了汉代很可能会被鄙弃。

    所以并不是所有“名作”拿到古代都会取得很好的反响。

    具体还要看当时的文学标准和审美旨趣。

    举个例子,宋宁宗《开禧北伐诏》,开篇即是:“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 这样的句子现在看来可能很容易打动人心。

    在我们现代的审美趣味下,此句可能会被收入名篇名句一类的选本,或者在网络中作为“很帅”的话被转载。

    但其实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草诏案例。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比类不伦,有失典雅。

     按照当时的文学审美原则,皇帝御宇,其言也神。

    蠢尔蛮夷,大邦为仇。

    堂堂王师,正大光明,中华正统,竟以匹夫为对,格调卑下。

    所以同时代的王应麟《词学指南》评其“开禧用兵,诏谕天下,首联云‘匹夫无不报之仇’,何其陋也”。

    叶绍翁记其叔父初见此句时说:“以中|国而对匹夫,气弱矣。

    其能胜乎?”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