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7章

首页
    徒,曾祖也是王导。

    两人都符合“三世有三公”的定义。

     再比如南齐时琅琊王氏的两兄弟,王志谓王寂曰:“汝膏粱年少,何患不达?”(《南齐书·王寂传》)王寂乃大名臣王僧虔之子。

    王僧虔去世时获赠司空,也是三公官。

     也有不符合三世三公条件的但被称膏粱的,但那是在特殊场合,比如南北外交时,北臣李孝伯说张畅“君南土膏粱”。

    (《宋书·张畅传》)张畅也是高门大族,父祖虽显达,但都没做到三公官,所以张畅回答说“膏粱之言,诚以为愧”,这既是谦词,也是确实没达到“膏粱”的标准。

     更有意思是特别喜欢自吹的,比如刘宋时的荀伯子“常自矜荫籍之美”,意思就是以自已门第血统自傲,有一次和琅琊王氏的王弘说:“天下膏粱,唯使君与下官耳!”(《宋书·荀伯子传》) 王弘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王昙首的哥哥,王导的曾孙。

    一家三世两公,称膏粱没问题。

    可这个荀伯子就差点意思了,他家三世虽然都做高官,但只有曾祖父荀崧做到“开府仪同三司”,三司就是三公,仪同三司就是开府建衙用三公的仪制,近似三公,但严格来说,实质官位其实没到三公。

     这就相当于什么呢,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与王扬穿越时代几乎同时的地球另一边,东哥特王子和拜占庭皇子说:“天下顶级贵族,就你和我了。

    ” 拜占庭皇子:??? 荀伯子三世之内的官位虽然不如王弘家,但颍川荀氏的底蕴却是很深的,从时间上说比琅琊王氏起家还要早。

    这个荀伯子是荀彧的七世孙,他写过《荀氏家传》,里面说自已家“六世九公”,比袁绍家四世三公还牛,所以傲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102章大案 “什么?你再说一遍?”柳惔瞪大眼睛,怀疑自已耳朵出了问题。

     柳憕兴冲冲道:“阿兄,人就在外面,他还画了几张谱系图,让他进来,一说你就明白了!” 柳惔看向弟弟,目露怀疑之色:“你怎么知道他挂的原籍是义兴?你在查他?” “我也没想到!我本来是想探他家世如何,可没想到他居然是个骗子!阿兄,冒籍土族,这可是重罪啊!”柳憕双眼发亮,根本压不住上扬的嘴角,“还有他怎么挂的籍?宗测说王扬玄谈如何如何妙,宗测又是刘昭的好友,宗测的儿子宗睿是南郡丞,肯定是他们做的手脚!” 柳憕兴奋地来回踱步:“对,刘昭介绍,宗测居中,王扬请托宗睿!一定是这样的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