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怪事?”
王扬看了看徐伯珍,学着他的腔调道:“又或者,这也是‘字辞讹误,本属常事’?”
“你......”徐伯珍的脸迅速涨红。
另一位都讲沈驎土,隐居吴差山治学四十六年,箪瓢咏业,笃学不倦,游学者多依之。
前朝时为本郡太守所荐,诏任奉朝请,不就。
永明六年,诏征国子学博土,又不就。
时人有语:“吴差山中有贤土,开门教授居成市”。
此时他捋着白胡子,从容笑道:
“太史公虽博洽,然所记舛误之事亦有不少。
你以汉时之书证古书非,何不以古书证汉时之书非?《尚书》、《史记》相抵牾,自然以《尚书》为准,晚出书不足据也。
”
徐伯珍激动地一拍桌案:“正是如此!”
王扬用扇骨敲了敲掌心:
“解得好!既然晚出书不足据,那我们便以《尚书》证《尚书》。
《汉书·律历志》引《尚书·伊训篇》曰:‘诞资有牧方明。
’郑玄《典宝》注引《伊训篇》云:‘载孚在毫’,又曰:‘征是三朡’(zong),这是东汉时的《古文尚书》。
可今本《古文尚书》的《伊训篇》,却没有这三句,这又做何解呢?”
沈驎土原本如春风拂面的笑容,彷佛在瞬间被冻结!硬生生僵在了脸上!
第85章独步
徐伯珍强作镇定道:“脱漏三句而已,有何稀奇?”
王扬哦了一声:“那这么说来,《三统历》引《毕命丰刑篇》言:‘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策《丰刑》。
’而如今的《古文尚书》却没有这十六个字,想来又是没有什么稀奇的脱漏喽?”
徐伯珍顿时语塞。
台下一个儒生突然激愤叫道:“说不定是《三统历》引的《尚书》是假的!”
王扬挥扇而问:“你知道《三统历》是谁写的吗?”
儒生不能答,另一位学者站起,语气不善说道:“是西汉刘歆,那又如何?”
“刘歆与其父刘向共同校订秘府藏书,所编藏书目录《别录》中明确记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