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试是三年两考,秀才的岁试与科试则与这两考同期,一般与院试挨着。
岁试是对秀才学问的考试、评级,科试是拿乡试的入场资格。
要么秀才们先考,要么童生们先考。
考场和题目形式都差不多。
到院试时,考官是学政亲临,比县试和府试严格。
考期就看学政到县的日子,一般会提前一个月出告示,让学生们准备起来。
题目相差无几,谢岩准备起来就容易。
他跟陆杨说:“在我看来,从乡试起,才算是正式踏入科举场。
科举说是抡才大典,在乡试之前的考试,却非常刁钻。
《四书五经》里选句子,原句子也能出题,但这个题很难答得出彩,最简单的,才最难。
截取上段或者截取下段的次之,两个句子胡乱拼凑的也有,这两类题型,我觉得难度差不多。
这些年看下来,其实就是考的文思敏捷,看答卷人有没有急思、巧思,文笔差不多过得去,韵脚能压上,格式再无错漏,八成能取中。
“到了乡试,就会考一些和选拔人才有关的东西了。
《四书五经》在第一场,第二场则会有判、诏、诰、表等题目,后三样是选其一。
要考生文理优长,也要看他们是否适合从政。
这处答题,其实也有窍门,也就是一些固定的方法。
我发现当官的说话都一样……”
他说到这里,铺子里没闲人,陆杨都赶紧捂住他的嘴巴。
“阿岩,可不能乱说。
”
谢岩眨眨眼,点点头,陆杨松开他的嘴巴,让他省一些话头再讲。
省了话头,谢岩就说第三道:“第三道题是试策,殿试之上也是策问,天子问,学生答。
乡试开始有策问题,后面的会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闱,也考策问。
再到最后的殿试,还是策问。
”
越往后,文章题型反而越不刁钻,对考生是否适合当官的考验会多起来。
经义题里,对考生的思想考问多过他的文章巧思。
陆杨听得心里七上八下的,他觉着谢岩不大适合当官,心思太浅了,人也单纯,没心眼,又不够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