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3章

首页
    他们翘首期盼沪上传来胜利的消息,好多人一直在关注全程舆论,实属前所未有。

     待到沪上票房与口碑开出来,京城报纸第一时间大量转载沪上剧评。

     【本报转沪上销量第一报纸剧评如下,金雀、春雷剧社携《洛阳春》《绝色》火爆沪上,沪上观众如获至宝!】 【京派风席卷沪上,金雀成炙手可热之名旦。

    】 【纪霜雨旗开得胜,沪上各界纷纷请求春雷剧社与金雀延长演出时间。

    欧西戏剧专家盛赞,此为任何学者看了都必要触动的艺术!】 不仔细看内容,你都要以为自己生活在沪上了,咋全是沪上报纸的内容? 这也说明了纪霜雨现在真是宛如京城人民掌心里的宝……连同行也好爱他。

     虽然一开始,大家有竞争,但是后来,纪霜雨打造的精品内容,刺激观众,直接将市场都扩大了。

    又不吝赐教,收了几个大戏班的徒弟。

     新剧那边更不用说,他们本来都江河日下了,学生剧社也是无人问津,这一出把他们都捞回来了。

     只要戏班、剧社愿意一起进步,长远来看,这样的改变就是百利而无一害。

     纵是现在,也其他码头看到沪上那边的成功,也朝京城的班社抛出橄榄枝,邀请跟风春雷剧社和含熹班的,去他们那儿演出。

     得了这样的好,怎能让同行们忍得住,不好好夸一夸这位导演?只恨徐新月到底什么运气,抢到了这样的人才――他们自己试图模仿的时候,就发现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真是白瞎了,听说徐新月买个聚光灯还要心疼! …… 在《绝色》和《洛阳春》在沪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纪霜雨每天都被沪上同行拉着请教经验,其中还夹杂着若干个戏院的老板来挖人,希望他能留在沪上。

     在知道纪霜雨明确不会留下后,这些人又转而看上了六两―― 好家伙,六两这才发现,名字印上海报,影响比自己想象得还要大。

    副导演和导演,不就只差了一个字?还是纪霜雨的大徒弟,请不到本人,就高薪砸副导演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