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敏浅浅地觑沈持一眼。
沈持低下头,做出“我错了,下次……不好说,看情况。
”的姿态,没有说话。
萧末哼了声,嘟嚷:“等着瞧,你总有好运气耗光的时候。
”
沈持不羞不恼,眨巴着眼睛笑道:“好呀,我等着。
”他上回府试或许靠的是运气,但下一回院试考秀才的时候,他尽量靠实力。
气得萧末咬牙喘个不住,要不是在贡院,他非跳起来暴打沈持一顿不可。
邹敏又叫真州案首黄彦霖点评他的文章,那叫一个理足气盛,脉络分明,典故信手拈来。
沈持一下子发觉他与真才子的差距,邹夫子没有骗他,他的文章跟各州府的案首比,确实末位。
接着又点了其他甲榜的人来点评,有几篇文章辞藻靡丽,邹夫子不喜,说虚话太多,并指出初学者往往更爱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过分堆砌,让阅卷官看着热闹,回味却不足,很难判个好名次。
沈持:“……”他品了品,听懂了邹夫子的意思。
就如后世小女童多数喜欢亮晶晶的水晶鞋,但到了二三十岁她们却不穿了,嫌幼稚。
八股文同样是这个理儿,沈持反思自己,因为两辈子活过的岁数加起来可能和这辈子的阅卷官年龄趋近,心境有点相仿,代沟没那么大,所以他写的文章容易引发共鸣,取得看似与他实力不相符的名次。
其他考生不服气也是有的,但是年龄有时候是个好东西顶着年仅十一岁的壳子,沈持这么想。
一一点评完学生的文章,邹夫子问他们每人手中是不是都有一本朱熹老夫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是四书五经之外,学做八股文必备的参考书,说要求倒背如流也不为过。
学生们都说有。
这等必需的教科书,没有还得了。
只是有人翻得滚瓜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