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峥泓越听越兴奋。
他自幼生活在南洋,虽然家境富裕,但南洋到底被列强占据,他免不了遭到不公正待遇。
他父亲家财万贯,但见到列强在南洋的驻军军官,却也要点头哈腰,还要月月上供。
若他们国家能强盛起来,不惧列强,那该多好!
这么想着,谭峥泓摸了摸手上的报纸。
云景先生,应该是一个像张先生一样,寻求救国方法的文人。
他一定要支持云景先生!
既如此,他再多买几份报纸送给张先生?张先生可是说了,他要将这报纸寄到北平,给他的朋友看。
谭家的下人刚买回报纸,谭峥泓就又让他去买报纸了。
多买报纸的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
当然,也有人在看到《新小说报》使用标点之后,对《新小说报》大肆批判。
可即便有人骂,《新小说报》的销量,也是实打实的。
今日的报纸,黄培成多印了一千份,因而早上时,并未卖光。
然而上午八点,便有许多人来找他,想要多进一些《新小说报》,不过短短一小时,这一千份报纸,便销售一空。
报社的印刷房已经开始印刷明日的报纸,黄培成看了一圈,最后道:“明日的报纸,先停一停,把昨日报纸的排版拿出来,再印上两千份。”
他觉得,他的报纸,应当还能再卖两千份。
这报纸,一定有很多人想收藏。
往前二三十年,报纸数量很少,销量也少,1890年前后,《申报》每日不过卖出六千份。
但近十年,报纸的用纸进行了改革,从原先用毛太纸、油光纸等进行印刷,改为用新闻纸进行印刷。
印刷设备也先进许多,报纸的成本便低了很多。
报纸成本低,售价就也低了,销量自然猛增。
如今,《申报》在上海和周边大城市销售,每日都能卖出数万份。
《新小说报》跟《申报》当然不能比,他们每日大约能卖出七千份。
卖出的是七千份,看报的人却绝对不止七千个,这些看报的人,还都是家境不错的,因此,商家很愿意在报纸上打广告,广告收入是《新小说报》收入的大头。
若他们报纸的销量起来,广告一定能涨价!
多印一些,平摊成本后,每份报纸的成本还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