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这么多摊位,能挣多少钱……”
陆杨算不出来,他跟乌老爷聊过很多,没详细说到这个。
“晚上我跟你哥夫要去找财神爷,我再找他打听打听。
现在还要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就算要来卖货又怎样?码头也没多少存货。
再好的机会,也就清个库存。
”
陆柳的心都痛了。
这种有钱不能挣的感觉太痛了。
顺哥儿也走不动道了,跟着挂到了陆杨的胳膊上。
陆杨左右看看,挑了一间酒楼,带他们进去坐。
遮阳布都挂上了,不必问二楼包间,他们就在一楼大堂坐。
顺哥儿去过码头集市,知道那里的存货数量。
他们家定居府城以后,山寨送货勤。
过了端午之后,是三队人送货,错开日子,匀算下来,约七天来一次。
现在铺面和仓房里,能有六千斤山菌。
陆杨摇头,“这不够。
”
在码头上,遇见一个大客户,都能五百斤、一千斤的走量,到大集上,应该是一千斤打底。
货物需要宣传,以前府城没流行菌子菜,大集之上也就没谁卖山菌。
现在菌子菜扬名了,他们再来叫卖,听见吆喝的人,总会来问问价。
山菌好运输,他们都切片了,不是易碎品,少量沾水也没事。
不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这都是很好带的。
要来大集上,得要翻倍的数量才行。
陆柳掰手指算数,震惊道:“一万两千斤?”
陆杨点头,“菌子菜流行一年多了,至今还卖得火热,我们的铺子开在码头上,开门就有生意。
凡是出门吆喝拉客,说是卖菌子的,客商们都要来看看,开口都是吃过菌子菜,好吃、难忘。
这样少量多次的带货出去,大多数客商的回购量都有增加,甚至翻倍。
有部分走陆路的客商是不到码头去的,他们多地奔波,只赶大集。
这些人都会提前来,肯定也吃过菌子菜,我们要是来卖货,他们八成感兴趣。
半天的摊位……可惜了。
”
如果都是小气鬼,一人拿个百来斤,他半天刚好卖完。
现在怕是不行。
他摇摇头,点上茶,点一盘瓜子,再上一盘牛肉塔。
酒楼不欢迎闲客,他们才吃过早饭,没法子再吃。
点个牛肉塔凑数。
陆杨第一次吃牛肉塔是在登高楼,有个文雅的名字“状元塔”。
三钱银子一盘。
那次吃,是余老板给他添的菜,为谢岩庆生。
可惜谢岩没吃着。
快到他的生辰了,今年一定带他去吃。
陆杨说:“这个菜是卤菜,白口都能吃,当零嘴吃,味道挺好的。
”
陆柳小声嘀咕:“我今天卖出去的早饭才三百多文钱,不算本钱,就够买这个菜吃。
”
陆杨让他看看外头,“我的好柳哥儿,你看看外头的景象,三钱银子算什么?你的心要大一些,以后的路还长呢!”
陆柳果真听话,看向门外。
他看见了黎峰。
他没想到能在这里碰见黎峰,习惯性招手喊人,喊出“大峰”二字,才受惊似的捂住嘴巴。
陆杨跟顺哥儿都朝那边看去。
顺哥儿提前捂住了嘴巴,没发出声音。
陆杨则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