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有帮助,主帅间也是谦和礼让,士卒间一直像兄弟般。
加之马英祖父是抗狄名将,他也没有疑心。
然而李朗戎马一生,虽文闻之大喜,但绝不会轻信一面之词就贸然出兵。
而且护耳河深入北狄境内,草率出兵万一中了埋伏,岂不让大端灭狄功亏一篑?这时李朗已经七十多了,头脑仍然清醒,找心腹安排了一番,悄悄给赵润玉写了封信送了件东西,然后带着全部兵马出关,只是走了一日,又命十四万大军回关,而自己则带着一万人马出发护耳河。
赵润玉接到信,感慨万分,赶紧布置。
她当然也接到马英的军报,但心中早对此人疑心,正在暗中调查,接到李朗的信当即决定了将计就计。
李朗在信中说的明白,如果是北狄诱敌深入之计,他便以自己做饵,让赵润玉带兵包围敌军。
如果北狄是想调虎离山借机攻占怒目关,便让赵润玉从近乡关出兵,前后夹击,然后统一领兵追击敌军。
他给赵润玉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大将军印。
这等为国为民毫无私心的人怎能不令赵润玉感动。
李朗带兵才走了五天,北狄三十万大军便兵临怒目关,结果在十四万守军和赵润玉的内外夹击之下大败而逃。
赵润玉拿出大印,一方面命人追击敌军残部,一方面命人去接应李朗。
但回来的只有李朗的尸体。
为了诱敌成功,护耳河的狄军也有五万之众。
双方都是做饵,也都想拖着时日,等到己方援兵,所以都是一击便跑。
几次交手之下,李朗明白了,敌军也明白了。
这下形势急转,敌军想要赶紧去给主力大军报信,李朗却要拼命阻击,不让消息泄露。
双方杀红了眼,到底力量悬殊,一场血战之后,等赵润玉派的援兵到时,万人也只剩下了百人。
李朗不顾七十多高龄,为激励士气亲自上阵杀敌,身中数刀气绝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