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组合解散,我爆红了! 第98节

首页
    ,她也没想过它会这么火。

     作者的话: 下一章提《侠客》,得先铺垫一下。

     第92章092一字之诗 “又一部13000+热度的剧,陆煦真的是剧圈top!” “《18岁那年》上线之后热度没下过一万吧?这号召力简直绝了。

    ” “借楼问一句,《18岁那年》好看吗?感觉不是我喜欢的题材,我就没看。

    ” “快去看!绝对不亏,是那种温暖又温柔、暖到你骨子里的剧,好看的!” 电视剧论坛上,有关《18岁那年》的讨论格外热闹,有讨论剧情本身的,也有讨论陆煦演技的——无论陆煦演绎的是哪一年的黄路宁,观众们在他身上都看不出丝毫违和感。

     “我押一包芥末薯片,陆煦能靠这部剧拿星辰奖视帝。

    ” “我也……《识骨之途》俞一不拿还有理由,黄路宁再不拿,我想不出任何理由。

    ” “+1+1。

    ” 在整个互联网上,对《18岁那年》的讨论并不仅限于论坛所提及的内容—— “我妈超爱这部剧,她说剧里的黄路宁和我舅年轻时候一模一样。

    ” “+1,她明明应该更爱那种狗血婆媳剧的,这一部居然她看到停不下来。

    ” “感觉他们是从黄路宁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哪有那么多波折呢?《18岁那年》是对普通人人生的刻画。

    ” 《18岁那年》观众的年龄跨度……比主创们以为的要大很多。

     一位剧评人在《18岁那年》播出十集后发表了一篇剧评,他说,《18岁那年》之所以火,是因为这部剧抓住了“当下”两个字。

     谁都没有回到18岁的可能。

     谁的人生都充斥着遗憾。

     黄路宁回到过去,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家庭的氛围,也改变了周围人的命运,但这部剧所强调的永远不会是回到过去,而是活在当下。

     “不必回到过去再改变,现在改变也来得及。

    ” 观众们讨论着和这部剧有关的各种细节——《18岁那年》虽不似《尸声》那般逻辑缜密,对细节和人物的刻画却相当到位。

     黄路宁18岁时的城市面貌、他所成长的社区的变化,都在镜头中一点一点显示了出来。

     它或许不是年轻观众的童年,却必然是某些观众的童年。

     不管是挤成一团的公交车,在车外吆喝着的烤红薯,还是夏日里喝的一瓶冰汽水,对很多人而言,这是过去生活中的一段记忆。

     虽然眼下它已经消失,可它曾出现在很多人的生命中。

     …… 魏忆肉眼看着《18岁那年》的热度从13000+平滑地挺进14000+,俨然有成为下一部年度爆剧的可能。

     “可能?”郑骁对她的结论不屑一顾,“《尸声》和《识骨之途》都是去年的剧了。

    ” 魏忆这才意识到,虽然刚经历过一个热闹的暑假,《18岁那年》却明晃晃地坐上了年度热度第一的宝座。

     ——即便在这部剧上线之前,业内对它的定位是“比一般生活剧强一点的生活剧”。

     作为一路追《18岁那年》到现在的观众之一,魏忆猜,这部剧之所以火,是因为剧里的黄路宁实在太温暖了。

     又温暖又坚韧。

     他清楚自己上辈子后悔的源头是什么,这辈子才努力去改变它。

     谁会不喜欢黄路宁呢? 即使他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可仔细去观察的话,会发现黄路宁这个角色身上早已写满了标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