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不绝口,只是心存疑虑,希望赵琨能告诉他,纸书和竹简,哪个保存的时间更久?赵琨从未想过,古人还会有这方面的疑虑,所以不能很快地接纳纸书。
韩非倒是爽快,将新作直接写在纸上,准备托人寄给恩师荀子。
据赵琨观察,李斯和韩非的关系,其实还可以。
至少是有来有往、有说有笑。
还能一起商量着给恩师荀子写信、寄东西。
韩非伫立在宏伟的学院建筑群的门楼处,第一层汉白玉台阶上,平视着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
这地方让他想起了齐国的稷下学宫,都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广招人才的地方,多少会有几分相似。
不过这里高大明亮的屋舍更多,环境更清幽雅致,是个修生养性、格物致知、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如果恩师荀夫子(荀况)能到此一游,一定足以快慰平生。
恍惚间,韩非似乎瞧见荀夫子拄着手杖的身影,缓缓行过碑林、花圃。
荀夫子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校长),亲眼见证过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
曾经在游历的途中险些丧命于战火,无数次尝试为这个乱世做点什么。
无数人仰慕荀子的大名,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前来拜师求学。
不过荀子收徒十分挑剔,韩非和李斯,是最先被收入门墙的。
荀夫子望向他们的目光总是深邃平和,仿佛能透过他们,看见年轻时的自己。
他不认为自己这一生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所以很少要求弟子必须怎么做,只是引导他们格物致知,探寻自己脚下的路。
韩非因为口吃,时常暗暗自卑,极少主动跟同窗说话,就算被人搭讪,也无心攀谈,总是很高冷地用单音节词回答问题。
同窗们能看出韩非出身贵族,久而久之,误以为他孤高冷傲、自命不凡、心中瞧不起布衣学子,都不与他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