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都快认不出这个地方了,“这里……是八年前小叔父带我来捉鱼,顺便挖取种花的土壤,被石头绊到,扭了脚的那片干涸了一半的旧河滩?”
“嗯。
”赵琨极目远眺,最后一缕天光将他峻拔的身影与远山青黛一同描摹入画,记录了少年郎特有的意气风发。
“这些钱粮相当于国库好几年的收入,算不算大功一件?”
某人得意地邀功,秦王政知情识趣地配合:“当然算,小叔父想要什么?”
赵琨毫不客气地提要求:“咸阳下辖四十多座城邑,比镐池乡大太多了。
修缮城防要人,规划新城区要人,普及高产农作物和新式农具、耕牛要人……哪哪都缺人,可是从学室出来的人大多数都不合用,微臣百忙之中,还得抽时间授课搞培训。
拜托王上,一定要在城郊办个学府,实行分院管理,学制五年,两年公共基础课,三年专业课,多培养一些专业人士、格物人才,来给微臣搭把手呀。
”
若是搁在十年前,这种要求,就算是秦王也会为难,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大秦都是以法为教,就算是国君也不能轻易动摇这项国策,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秦王政是个工作狂,自从他掌权以后,整个朝廷都像个陀螺一样被他抽着狂转。
秦王政对文武百官的办公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
新任的左相昌平君就不达标,他手中的权利几乎都被李斯给夺去了。
文武百官纷纷盯上了赵琨的门客,只要修满三十学分的选修课,皆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能人,超级好用。
谁不想要一个顶三个的主簿、账房、刀笔吏?哪个地方官不想拥有优秀的农林、水利、建筑、畜牧……以及各种新兴行业的人才?毕竟升官是要看政绩的,咸阳令赵琨那么卷,搞得他们也被迫卷生卷死,每天绞尽脑汁地冲政绩。
上回议事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