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9章

首页
    毕竟是皇上指婚,等闲反抗不得,何必白说一嘴,给人家徒增烦恼。

     冬天下了几场小雪,虽然无法缓解旱情,倒也保证了冬小麦安全越冬。

     这一日姜舒月站在院中,闭眼感受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

     猫冬结束,她和四爷都要忙碌起来了。

     坐上马车,出宫去田庄察看麦地的墒情。

     小麦粉比玉米面细腻好吃,相应地,小麦也比玉米难伺候。

     只返青水这一样,愁坏了多少庄稼把式。

     浇还是不浇,早浇好还是晚浇好,在什么情况下浇水最好,争论不休。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姜舒月穿过来之前,雾隐山田庄种小麦,跟玉米差不多,完全靠天吃饭,缺少主动浇水的意识。

     除非遇到旱灾,田里的秧苗快要干死了,才会安排人浇水缓解。

     不是古代的农户懒,而是古代没有滴灌这种现代化设备,浇水全靠人力,效率低下,且效果不明显。

     费大力,白费力的事,傻子才愿意做。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的农业知识就变得至关重要。

     利用现代农业知识,综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精准地测算出各个重要节点的实施时间。

    让农户卖过苦力之后,看到结果,才能说动他们科学种田。

     等到小规模科学种田的结果体现在具体收成上,让愿意尝试的农户收获更多的粮食,才能有更多人愿意尝试。

     这套流程是姜舒月在雾隐山田庄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

     所幸她现在已经通过高产玉米,树立起一定威信,不用再像最初那样一块地一块地的实验,看效果,再推广。

     轮到耐旱小麦,升级为以田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成功,便可推广。

     如今高产玉米已经通过皇庄种植,与合作经营等方式,在京郊大面积推广。

     相信再过一两年,便可在北方遍地开花。

     高产玉米的成功推广,有旱灾加持的原因,也有朝廷带头的缘故,但更多的还是民间自发追随。

     仓中有粮,灾年不用啃树皮吃观音土,就是民间自发推广最大的动力。

     穷苦百姓的愿望,从来都是这样朴素,而且非常容易满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