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九章 全靠同行衬托!

首页
     所谓仄声就是古诗读音中平、上、去、入四声中的后三个。

     推广到普通话,就是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每联都是一个对句,一句中平仄相间,对句中平仄相对,上一句用平声的地方,下一句就必须用仄声。

     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些都是可行的。

     个别不太重要的地方,例如每句第一个字、某些情况的第三个字,可以稍微放松限制,可平可仄,其余的位置都是严格限制的,如果平仄不调就叫做出律。

     最后,还要求“粘对”。

    就是说两联之间,上一联的尾句与下一联的首句,二、四字的平仄要相同。

     此外还有拗句、拗救等讲究,这些就稍微复杂些了,一时半刻讲不清楚,方丈也只略微提了下,并没有细说。

     方源等方丈解说完之后,看向众人:“你们还用我再说得明白些吗?” 不少人都摇了摇头。

    他们只是没研究过诗词格律,一旦有人跟他们说了,倒也不至于听不懂。

     现在一看,齐熠的诗的确有很多出律的地方,例如…… 还是别举例了。

    ——太多,举不过来! 就算初学写诗的人,也不该犯这么多错误! 齐熠不知道自己这首诗有出律的地方吗? 他还真不知道,这是他找朋友帮忙写的。

    能凑齐五八四十个字,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格律,那个朋友和他一样,都是半懂不懂,模仿一些古诗写几句还可以,原创一整首诗,显然有些为难他们了。

     齐茹云不服:“方源,说谁都会说,做起来可不容易,要想一个字都不出律谈何容易?正所谓‘看人挑担不吃力’!” 其他人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说:“姓方的,有本事你也作一篇,让我们都来看看!” 也有人说:“光会说不会练,假把式!” 方源微微一笑:“我说过了,我对于写诗也只算略知一二。

    不过,如果是这种乱七八糟的诗,胡诌几句也没什么难的。

    ” 走上前去,提笔就写。

    一行行潇洒地王羲之行书,就在他笔端涌现! 边写有人边念: “诗成酒后天将暮,雪降春前花不开。

     落日影随愁意散,瑶琴声动玉人来。

     琴声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