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8章 宛平三宫

首页
    是在门外相迎。

    还有一些衙役们在维持次序。

     “下官宛平县知县沈榜,协同一干同僚乡梓父老,拜见黄军门,与内官陈大太监,各位大人一路前来辛苦了。

    ” 黄来福等人下了马后,沈榜上前唱喏作揖道。

     黄来福道:“沈知县不必多礼,你写的《宛署杂记》,我很是喜欢。

    ” 黄来福抬手笑道,一边仔细地打量沈榜,只见这位沈知县年近四旬,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服官,脚穿皂靴,三络长须,颇为儒雅。

     对于沈榜,黄来福是久闻大名了,这位老兄湖广临湘人,举人出身,任宛平县知县时,于万历二十二年写下了《宛署杂记》一书,一直流传到后世,记载了当时大明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遗文等资料,在北京史书匮乏的古时,它实际是宛平的县志,也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

    该书洋洋洒洒,记录了当时宛平百姓所担负的衙门、坛庙、行幸、宫禁、陵园、考试等的各项费用,大到皇亲用银上万两,小到内务府喂猫肉七百二十斤,连篇累牍。

    可说是一部文学民俗史。

    本书黄来福也阅读过,现在见到该书的作者,自然是兴奋。

     《宛署杂记》沈榜几年前就写作完毕,不过一直孤芳自赏,传者不多,没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黄来福却是读过,这由不得沈榜不大吃一惊。

    对于黄来福,沈榜一直很是好奇,他想不出一个武夫,为何经营屯田如此厉害,从去年来,又惊异于黄来福操办的《五寨堡新闻报》,此时见到黄来福后,第一个印象是他年轻,又听他说出自己写作的《宛署杂记》,自豪的同时,也隐隐有知己之感。

     当下他满脸笑容地道:“黄军门谬赞了,下官愧不敢当。

    黄军门威震塞外,又屯田经营,开办报纸,下官才是佩服不己。

    ” 黄来福微微一笑,道:“沈大人,不为我引见你身旁的同僚吗?” 沈榜略略一怔,他身旁的一些吏员们一怔的同时,也是同感欢喜,没想到一方的总兵,大明闻名的人物,还对他们这些小人物如此上怀。

    当下沈榜为黄来福介绍了身旁的同僚,有县丞刘凤翔,陕西泾阳人,都吏出身,万历十七年任。

    主簿刘谐,浙江山阴县人,吏员出身,万历二十年任。

    典史方乐舜,直隶绩溪人,吏员出身,万历十九年任。

    这几个人,与沈榜一起,构成了一县的官场架子。

     沈榜介绍后,他们都是一一上前拜见了黄来福。

     陈奉在旁看得有些不耐烦,道:“黄军门,我们进城歇息吧,咱家累死了。

    ” 沈榜笑道:“天气炎热,怪不得陈公公疲累,下官己令人备下酒席,就等着诸位大人沐浴歇息了。

    ” 黄来福道:“也好,陈公公不比我们这些边镇的粗人,身子骨弱,那就进城吧。

    ” 当下一行人在沈榜的带领下,往县城内而去。

    天子脚下,首善之地,宛平县就在京师的附近,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比起山西等地,自然是高出很多,一路的石板青瓦,行人的穿着也较为光鲜,该地流民也不多。

    宛平人称往来之路为街道,或以市廛为街。

    城内共有坊十三处,胡同三百一十二条。

     而据知县沈榜介绍,宛平全县共有户一万六千余户,人口八万多,其中民户六千四百一十五户,军户二千三百四十六户,杂役户七千九百五十九户。

    黄来福等人进入城内,自然是引来围观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