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周学熙立即明白了,连说:“请王公公禀明皇上,微臣立即着手准备,准时出发。
”
传旨时那一干盐商遁得干干净净,王商一走,忽地又围拢上来,个个都是焦急之色。
原本盐商在朝廷中能量极大,奕劻、那桐、袁世凯、盛宣怀等都与他们关系密切,经过多年经营构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关系网络,但维新元年以来翻天覆地地整顿,这些大人物死的死、办的办,现在唯一能说上话就还只有周学熙一人了。
可现在周学熙就要放洋,情况就愈发棘手了。
望着这群人脸上露出的焦急之色与对金钱的贪婪之色,周学熙忽地横生一股厌恶之感,对他们趋炎附势的本性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原本对这个出国考察的任务还有一丝抵触,现在却感觉一身说不出地畅快与轻松,巴不得走得越快越好——眼不见为净。
五月初一,国防部出洋考察军事工业的庞大代表团在天津码头动身,代表团除了铁良、周学熙两名钦差大臣外,还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大兵工厂的总办、会办、总工程师等人员。
在动身之前,还发生了一个不小的插曲,江南制造局总办张士被国防部以“贪污、腐败、舞弊、裙带”等四条罪名撤职查办,虽然正式宣判结果还未出来,但所有知情人都认为张这条小命最多活不过月余了,而他所空余地职位由原任毛庆蕃以布政使衔回任。
张士的倒台完全出乎舆论意料之外,因为罪名比较一般化,坊间对此有好几种推测。
第一种推断认为:前次岑春煊赴上海查办蔡乃煌之时已经对张地不法行径多有了解,之所以现在才公布,完全是因为调查取证所需;
第二种推断认为:张士执掌制造局时与盛宣怀等过往甚密,盛宣怀倒台之后他自然免不了同样要接受处理,之所以现在才公布,完全
朝廷当时忙于清算庆-那一党,没有功夫来过问盛宣小虾米;
第三种推断认为:国防部基于全国军工布局的战略,对各处都有调整。
张士自恃资格老。
没把国防部地要求放在眼里,触怒了铁良。
这三种观点不能说错,因为都涉及了张士倒台地部分原因。
但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除林广宇、铁良、善耆和赵秉钧等为数寥寥的几人知悉外,外界永远是猜不出来地。
因为,决定张士命运的其实是16年前的那场战争——
张士50出头,安徽合肥人,来历却是赫赫有名——李甥。
凭藉着这层关系。
这以文名、诗才闻名实际对工业制造一窍不通的人物在李鸿章身边做了幕僚,并且在随后的几年中依靠李鸿章地保举和那点文人虚名扶摇直上,没几年便做到了天津军械局总办兼管武备学堂。
张士表面上清高,实际上却异常贪婪,由于生活排场处处仿效舅舅李鸿章,他的花销极大,每个月的俸禄与公费银子根本不够使用。
李鸿章对这个外甥的秉性还算有点了解,对于公款看得极严。
张士找不到贪污挪用的办法,他为了填补巨大的花费窟窿,他瞒着李鸿章动了其他的手脚。
甲午战前,北洋水师所需炮弹都从外洋尤其是德国购进。
质量好,价格也高。
由于李鸿章深受经费不足之苦。
便听从了外甥的建议,改从日本进口替代品,质量稍差一些,价格也要低上不少。
倘若张士认认真真当差,从日本进口地炮弹质量纵然比不上德国货,也能发挥作用,顶多是8与1斤的区别罢了。
但张士利令智昏,居然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从日本购进了一大批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