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养心殿里,徐世昌面对林广宇的安排,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
“皇上,平变如救火,须臾耽搁不得,让岑云阶北上查办已是缓不济急的法子了,如果非等他查完盛案再回京,恐怕这火都成燎原之势了。
”
“卿有什么高见?”
“要不,还是先让端午桥查起来。
”徐世昌建议,“此事在直隶境内而起,午桥作为直督有不可推卸之责任,理应首当其冲。
臣窃为陛下计,放着现有直督不用,偏要用另有重任的钦差,只恐给人不信任疆臣之感。
”
“朕有么?”林广宇哑然失笑,“你替端方着急,他可是一点主动请缨的姿态都没有。
”
这句却是真话,但徐世昌听来实在有苦难言,因为这绝非普通的变故,端方也知道的很清楚——不管外头众说纷纭如何,事情是因开平公司枪杀矿工引起,即便另有隐情,总是理亏在先,地方官处理若是完全漠视,颠倒黑白,不要说当地老百姓不依,便是言官都很可能反弹。
永平府万知府听从了高师爷的建议,做足了表面功夫,下够了力气,足足捱了10多天才公布处理结果,原本想着息事宁人,却被报界~果不放。
没几天便传出收受贿赂、贪赃枉法而被撤职查办的消息,可见民心所向。
另一方面,如果完全顺着民心,一味安抚,就会触怒英国人,万知府倒台后,新任的张知府一反常态,将所有责任都推倒了开平头上,非但要其自行承担矿工骚动时打砸抢的损失,而且还要其赔偿数万矿工的工钱和伤亡矿工的丧葬费、医药费。
民心是顺了,老百姓是解气了,可英国人也不干了。
那森、德璀琳等人吹胡子瞪眼,找上了朱尔典,大不列颠的公使便向外务部递交了抗议书——如不能妥善处理云云,不列颠的炮舰就要开进来。
于是没过两天,张知府也被撤了职。
这下大家都傻眼了,老百姓不能糊弄,否则舆论和你没完;英国人得罪不起,否则外务部和你没完。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永平府知府已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谁接手谁倒霉,端方巴不得离得越远越好,哪里还敢惹祸上身呢?
“皇上,这事如果旷日持久,难免有所反复,拖下去不是办法啊……”徐世昌一脸苦相,“英国人盯得这么牢,我们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
“能躲过初一便行了。
”林广宇依然不动声色,“周学熙已给朕打来电报,详细情况朕亦有所知晓,谁曲谁直,早有定见。
但这结果,哼……非拖它几个月不可。
”“啊!”徐世昌懵了,这是什么意思?第三次机遇第二卷席卷大江南北第六十二章另有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