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七六. 建国

首页
    ,这也是为了所有汉人的处境云云,表示如果大宋可以将河南河北等人交予黑旗军的话,黑旗军可以同大宋和平相处。

     随着黑旗军击溃的勤王军越来越多,随着西北军的暧昧态度,黑旗军的使者的态度也越发桀骜。

    甚至开始提升价码。

    这也给了大宋朝廷更大的压力。

    在一次黑旗军差点就要破城的攻击之后。

    高太皇太后终究有了决定。

     准备移都,事实上,就是和黑旗军达成了一定的协议,不管是河东河北还是青州乃至河南都要让给黑旗军。

    而黑旗军需要放大宋安然离开,当然,这个协议肯定是不会公布的,大宋对外的说法肯定是敌势浩大。

    暂且避让,以待来日。

    但事实就是事实。

     在黑旗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特别是勤王军队不给力的情况下,朝廷君臣也是无可奈何,总不能被黑旗军也抓了俘虏吧。

    黑旗军那高手队用来攻城实在太犀利了。

     黑旗军退让两百里,大宋朝廷开始转移,因为时间问题,虽然贵重物品带走了无数,但也有很多根本没办法带走,不过这个时候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利用这个机会。

    高太皇太后带着朝廷大部分官员以及大部分守城兵力,匆匆离开了汴梁。

    准备移都江宁,依托江淮之地对抗黑旗军。

     为了防止黑旗军出尔反尔,大宋一行人不只是速度极快,更是直接利用航运,抽掉了大部分船只,甚至太皇太后直接任命苏轼为汴京留守,同时统御北方勤王军,继续抵抗黑旗军,为大宋朝廷争取时间。

    说白了,高太皇太后根本没有遵守之前约定的想法,根本没有让苏轼将汴梁交给黑旗军的想法。

     一切都是为了她们自己的安全。

    不过不得不说这个女人考虑的也很是周到,起码按照她的一番算计,黑旗军想要大举南下追击她们还真是不太可能。

    不过唐书并不在意这些,达成这个协议的时候,唐书就猜到了高太皇太后可能的行径,没有人是傻子,真的那么遵守协议,哪怕是大宋这个朝廷。

     只不过这也是唐书需要的,唐书想要的就是大宋朝廷离开汴梁,离开河南,带走了众多官员富户豪商乃至大多数军队之后,汴梁城的守军以及周围各地的勤王军虽然能够阻碍黑旗军一段时间,但也注定了这片区域要被黑旗军占领,无他,在朝廷都失去了勇气的情况下,你指望军队和民众还能有多大的勇气存在。

     更为重要的却是高太皇太后一走,可是将如今河南地界的军队带走了大半,那些可都是大宋军队中数得着的禁军系统,没有了他们,自然也降低了太多的难度。

     说起来唐书也是无可奈何,依照如今黑旗军如今的实力,想要强行拿下河南乃至汴梁城并不是多大的问题,但也不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而且就算强行攻下,对于黑旗军本身势力的损耗也会很大,刚刚扩大了十几倍的地盘,如果本身军力受损,那么这些占据地的安宁就是个问题。

     而且那些归附的宋朝军队也会成为一个问题,更何况还有这西夏乃至草原民族在虎视眈眈,如果唐书不想再次大举作弊的话,如今的选择就是最好的。

    毕竟黑旗军不是大辽,更不是以后的大金。

    崛起的时间太短,人心归附的还不够,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大宋朝廷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之前大宋朝廷内部关于迁都的事情才会如此的矛盾,只不过黑旗军军临城下之下,也让大宋朝廷,特别是高太皇太后彻底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也许强行攻下汴梁城乃至河南各地,或许会让黑旗军损失巨大,但毫无疑问,大宋朝廷自身的损失也会很大。

     而且作为最大的目标,高太皇太后以及哲宗皇帝两人想要安全离开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个女人自私的心性占据了上风,什么大宋的前途都不如她自己的荣华富贵长命百岁来的重要啊,所以高太皇太后才会和黑旗军有了这种私下的协议。

    尽管朝廷官员中也有对此很是痛恨的,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贪生怕死的。

     所以这个决议顺利的通过,而高太皇太后也彻底的带着大宋在河南抵抗黑旗军的希望离去了。

     唐书根本没有追击大宋朝廷一行的想法,虽然看似大宋保存了很大的元气,但在唐书看来,一旦失去了心气,特别是让民众感觉失去了勇气和希望,这个朝廷就已经算是完蛋了。

    以大宋朝廷的秉性。

    以后的他们也对黑旗军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没有急着再次围住汴梁城。

    先是将河南境内再次清扫了一遍。

     勤王的义军。

    或者官商士绅的义军。

    乃至各地不甘寂寞的人趁势作乱的情况,在唐书大军扫荡下,都是灰飞烟灭,对于这种趁机作乱的人物。

    唐书没有心慈手软。

    惩罚极重,一时间,让不少黑旗军占领区心怀叵测的人物都不由一惊,再次老老实实的蛰伏下来。

     将周边安定之后。

    黑旗军再次兵围汴梁城,这段时间以来,汴梁城中私自外逃的民众乃至士兵络绎不绝,哪怕汴梁留守苏轼大力禁止,效果也并不好,其中更有不少士兵直接出城投降了黑旗军,直到苏轼痛下重手之后,情况才算是稍微好转了一些。

     唐书带着手下将军官员连同幕僚来到汴梁城下,旌旗招展,大军的肃杀之气也给唐书一行人平添了无边的威势和煞气。

    唐书一身黑色戎装,随意的打领着汴梁城。

    这座这个时代最为雄伟繁华的都市,巨大宽厚城墙,乃至各处城楼箭台,汴梁城完全如同一只巨兽蹲伏在平原,对所有的入侵者都是凛然声威。

     而城墙上的大宋禁军,虽然神色有些仓皇,但不管是装备乃至受训水平,也都是非同一般,在守城的时候绝对不会次于其他的军队多少,再加上数量不少的义军,乃至苏轼强行征召的强壮民众,守城的声势也是非同一般,毫无疑问,汴梁城绝对会是一块硬骨头。

     之前的攻城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汴梁城的城墙都被鲜血侵染的发红了,可见这段时间有多少血液弥漫其上,还好的是,大部分都是唐书后来收拢的炮灰,而黑旗军的损失并不大,还能够接受。

     “派出探子、说客入城,不必理会苏轼,大宋禁军的将领,特别是义军的那些将领是重中之重,钱财官职都可以许诺,哪怕不能让他们立刻倒戈,拖拖后退也是好的。

    每天的劝降信都不要少。

    ”唐书吩咐道, 这又是纯粹的心理攻势了,再加上武力攻势,这才是最合适的。

    唐书也没有想过能够轻松拿下汴梁城,哪怕如今的汴梁在高太皇太后离开之后,力量空虚了很多,但凭借着雄伟的建筑以及内中的士兵,依然有着很强的力量,大宋军不擅长野战,但守城还是很合格的。

     而且唐书还存着直接拿下汴梁城立威的心思,这座大宋的都城被强行攻下的话,对黑旗军以后的攻城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也是一种蓄势的阶段。

     一旁属官立刻记下了唐书的命令,传递了下来。

    随后各位将军乃至幕僚都开始集思广益怎么更好的攻打汴梁城,同时尽量的避免损失,唐书没有参与讨论,望着汴梁城,心中静静思索着什么。

     这个时候,唐书却是想到了那位汴梁留守苏轼,苏轼这个名字,任何一个现代华夏人都可以说耳熟能详,他的大江东去,他的才华横溢,他的风流潇洒。

    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没有多少人会记住苏轼的官员身份。

    但如今站在唐书面前的苏轼就是大宋的高级官员,也是目前阶段,唐书的主要敌人。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

     不过算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唐书并没有放过苏轼的想法,毕竟苏轼可是如今抵抗黑旗军的最高官员,更曾在无数军民面前发誓与城同在,既然他如此气节,唐书也只能成全他了,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选择顽抗的人一个警示,如果放过了苏轼的话,在以后可是会给黑旗军平添不少麻烦哪。

     毕竟如果反抗也没有什么惩罚的话,那岂不是就在鼓励别人反抗嘛! 观察了一下汴梁城的防务之后,唐书也就离开了,对于攻城他根本不会参与,他手下如今那么多的人才,唐书才不会让自己受累哪。

    不过他却也在一直关注着,虽然武功高强,但唐书还没有亲自上阵的想法,如今可是黑旗军占据上风,如果这也需要唐书这个领袖上阵的话,反倒是一种麻烦。

     所以唐书只是静静的看着汴梁城防御战,看着攻守双方往我厮杀,血气弥漫。

    尸横遍野。

    这种大型战场。

    特别是这种城池攻守的战争的残酷是很难形容的。

    这让唐书都为之动容,尽管伤亡惨重,但这些却没有让唐大少爷放在心里,谁让这个家伙太过自私哪?! 就这样。

    残酷的战斗持续了将近半个月,整个汴梁城周围都弥漫着血气味道,甚至河道都泛起了血色,而且正是天气炎热的时候。

    不过在唐书一直配备的大量医匠的努力下,黑旗军的伤员受到了非常好的照顾,再加上一直妥帖的准备着防疫工作,黑旗军倒是没有收到太过的损失。

     而汴梁城内就有些不同了,本身正式的士兵数量就只是少数,再加上高太皇太后带走了众多的人才,甚至留下的医匠数目都很少,也是的汴梁城内的伤员都受尽了折磨,各路义军和民众怨声载道,也让苏轼焦头烂额的。

    不得不满脸憔悴的亲自监督着情况。

     苏轼身先士卒确实鼓舞了士气,不过意外情况也发生了。

    终究苏轼不过是个文人,真要说战斗力,那就是个悲剧,身先士卒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苏轼最终的下场也提醒了这一点。

    虽然在军士的保护下,苏轼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