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永乐大典》连个影子都没有出现。
【《永乐大典》是在永乐元年开始修的,总纂修是明朝的大才子解缙……】
翰林院,刷的一下子,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解缙身上。
解这个姓氏不常见,加上才子的称呼,除了他们身边的同僚翰林侍读解缙解大人还有谁。
这可是真的名垂青史了,他们毕生的追求啊。
所有人看解缙的目光都是羡慕嫉妒。
解缙本人也是非常的激动,他少年成名,自然骄傲的很。
如今听到后世之人夸奖他,脸上的得意掩饰都掩饰不住。
身旁的很多翰林院官员,心里也是想着朝廷修撰这本《永乐大典》的时候他们也加入,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名留青史的机会。
【解缙这个人有才,小时候就有‘神童’之名。
是洪武年间的解元,在永乐朝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
历史上记载他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
【2】】
解缙:……
其他人:……
刚刚知道自己前途无量转眼间又知道自己死的凄惨的解缙脸色变化极大。
【很
多人都疑惑朱棣为什么要杀解缙。
解缙支持太子,朱棣在没有真的废除太子的时候怎么样也不应该将支持太子的官员杀害。
你不满他支持太子,那你可以贬官,甚至是流放。
等到太子登基之后还可以给新帝施恩拉拢人心。
】
【要说解缙是才高又好直言而被忌惮,那真的非常的搞笑。
朱棣是谁,马上皇帝,他的权利来自他自己。
朝廷文臣对他的约束很小。
解缙就算是有再高的才学也不会被朱棣忌惮。
一百个解缙也斗不过朱棣。
】
解缙:……
那他为什么会被杀?
【因为解缙卷入储位之争太深了。
朱棣时期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争夺皇位。
朱棣比较喜欢像自己的二儿子,我们也不知道朱棣是真的比较喜欢二儿子,还是为了制衡太子。
反正就是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看着也不怎么稳当。
解缙支持作为嫡长子的朱高炽完全没有问题。
相信那个时候很多朝臣都是支持太子的。
】
永乐年间的大臣们纷纷点头,祖宗家法,嫡长子继承制度。
支持太子才是正统。
【但是解缙太过了,朱棣给朱高煦一些奖赏,他就会上奏说逾制,在朱高炽的耳边说要小心汉王等等之类的话。
这些其实都是实话,朱高煦想要代替太子的心思完全都没有掩饰过。
朱棣不知道吗,他知道啊。
但是汉王也是他的儿子,而且还是他喜欢的儿子。
】
【在朱棣看来,朱允炆为什么不顾亲情执意要削藩,是因为他身边有黄子澄和齐泰这样的‘奸臣’。
那等他死后,一直对朱高煦不满的解缙会不会像黄子澄和齐泰他们一样在朱高炽的耳边进谗言,要朱高炽像朱允炆一样削藩杀兄弟。
】
解缙:……
【朱棣可是只有三个儿子,而且都是他心爱的皇后所出。
一个是儿子,一个是臣子,谁死难道还用猜吗。
】
【而且作为臣子,过度的卷入夺嫡之中,也是一件很不成熟的事情。
你解缙又不是外戚,这般积极干什么。
还有一副认准了太子的样子,你眼里还有现任的帝王吗。
】
【所以说,解缙这样的人,智商是很高,但是情商有多少就不好说了。
】
朱棣点头,这后世女子真的是厉害。
整个朝堂能够看的这么清的又有几个人。
【咳咳,言归正传,这《永乐大典》虽然遗失了很多,但对文化的传承还是起了很重要的意义的。
】
【《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编撰的,和《永乐大典》的性质差不多,不过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四库全书》对很多记载都进行了修改,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删改。
而且查缴**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
【3】】
胤禛皱眉,这样的行为可不会被后世之人喜欢。
【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辈子都无法抹除的污点,那乾隆皇帝这样的行为和其有什么区别呢。
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将反对的声音压制下去,让天下人都变得‘愚昧’,稳固自己的统治。
可惜都没有什么用。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会思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
压制,你能压多久。
不过是留下骂名而已。
】
嬴政:……
胤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