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0章 结婚的标准

首页
    冲着他挑了挑眉头,“我看你小子是不想搞懂吧。

    ” 吴楚之嘿嘿直笑起来,“严伯伯还记得我说的有效gdp不?” 严东明愣住了,半响更是疑惑起来,“按照你的理论,其实房地产更是有效gdp啊,它能直接拉动很多行业的发展。

    ” 吴楚之叹了一口气,“它太有效了,有效到……” 说罢,他深深的看了严东明一眼,“有效到管理机构完全会忽视它的弊端。

    ” 严东明皱起了眉头,一脸的不悦,“小吴,我觉得你这话里话外是对管理机构不满啊,你要相信,好人还是占多数的。

    ” 吴楚之撇了撇嘴,“严伯伯,也就是在您面前我这么说,出了门我就不认。

     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有钱赚,但是你们考虑过没,谁才是房地产业的最大受益者,或者说谁才是这个行业的基本生产资料的供给者。

    ” 严东明闻言一怔,没有说话只是疑惑的看着他。

     吴楚之摇了摇头,“不可否认,相较于计划经济时代,土地的市场化提高了土地的配置效率。

     但是市场本身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是早已公认的经济现象。

    在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当中,垄断就是其中之一。

     而在我们华国,土地资源恰恰具有垄断的特征,地方管理机构才是土地唯一的供应者。

     市场本身就是逐利的行为,那么作为地方管理机构,它们会不会因为钱来的太容易,也去逐利呢? 产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当前段的供给出现上涨的时候,那么传递到后端,价格又会变为多少? 最终是消费者买单,当房价不可承受之时,会不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比如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年轻夫妇不愿意生育,劳动力不愿意进入城市……” 严东明有点懵圈,“小吴,你说这后果是不是有点太严重了,怎么也不可能买不起房吧?” 吴楚之有点哭笑不得,自己这话确实有点早了,毕竟现在锦城的房价也才不到2000元。

     不过作为投行出生的他,拉个基本预测还是可以的,拿起纸笔,他转头问着严东明, “严伯伯,去年国家gdp增速是8.49%,面对房地产这种供不应求的市场,您觉得房价的增幅一年是多少比较合适?” 严东明埋着头想了想,而后抬起头不确定的说,“15%?10%?” 吴楚之笑了笑,“取个中间值,我们按13%算吧。

    ” 吴楚之快速的在纸上列出公式,而后拿过计算器啪啪啪的按了一通,“现在房价2000元,20年后,房价23046元。

    ” 严东明大骇起来,“怎么这么高?不对,你没考虑工资的增幅。

    ” 吴楚之点点头表示同意,“去年锦城人均收入您这有数字吧?” 严东明毕竟常务副,这些数据他很清楚,不过还是去翻了翻文件,因为吴楚之的这个计算让他有点心神不稳。

     房价两万,太离谱了。

     他快速的翻着,很快便找到了,“去年锦城人均收入8925元,教上年增长7.71%。

    ” 吴楚之记录了下来,“严伯伯,你看,从人均工资上来看,现在一年工资可以买4.5个平方。

     我们按照8%的年均收入增长计算,您心里其实应该很清楚,这个8%其实是有很大水分的。

     抛开这两年国企改制取消社保双轨制的影响,实际增幅其实也就5%都不到。

     不过我们就按8%计算,20年后,人均年收入41599元。

    ” 吴楚之大概在心里盘算了一下,41599元看似比20年后的实际数字要低上不少,但是20年后的平均值,呵呵…… 至少75%的人都达不到那个数。

     20年后的中位数差不多也就4万出头。

     “41599元,一年连两个平方都买不到了。

    而一个人一辈子也就工作35年。

     20年后的年轻人,在房价和工资保持静态不再增长的情况下,不吃不喝工作35年才够一套70平米的房子,您说他们还有什么动力去结婚、生子? 每个年代结婚的条件都不一样, 50年代,结婚只需要两个铺盖卷凑在一起完事; 60年代,家具需要36条腿; 70年代,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 80年代,冰箱洗衣机电视机; 90年代,电脑空调摩托车; 新世纪则是车子、房子、票子。

     条件虽然各个年代各不相同,但丈母娘都是相同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是不变的。

     您别这样看着我,现在结婚的人并不少,您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严东明很想反驳,却发现无从反驳,因为现在周边结婚的大抵如此。

     锦城还算好的,没有彩礼的习惯,但是男方家准备房子,女方家准备车子的习俗却在慢慢兴起。

     吴楚之递过一支烟给他,“严伯伯,这个是大势,您阻挡不了,我也改变不了。

     我只能做到独善其身,不在里面去造孽,就算我对得起良心了。

    ” ------题外话------ 这个场景有些大,加更一章看得连贯些。

     顺带~月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