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2节

首页
    甚至有不是鄠县的,从外地来的客商,正巧碰到了,问清楚情况后也都选择了中途改道先去鄠县。

     有医师担忧地问徐清麦:“徐太医,要是人太多到时候看不过来怎么办?” “放心吧,不管有没有看完,鄠县我们都只待三天。

    ”徐清麦安抚道,“那些没看成的你们也不要觉得愧疚,告诉他们悲田院很快就开业了,让他们上长安来看吧。

    ” 随行的医师和医工们这才觉得轻松了些。

     在茶棚休息了一会儿后,大家都继续上路。

    到申时左右,终于看到了鄠县的城门。

     鄠县很小,而且破旧,城墙的右侧有几处坍塌和破洞都至今还没有修复。

    有提前去县城的骑兵返回来,带来了最新打探到的消息: “城里的驿站只有三四间房,恐怕是住不下那么多人的。

    而客栈就只有两家,条件很差不说,都住满了人。

    不过也可以将他们都赶出去自行找地方住。

    ” 徐清麦吓了一大跳:“这不太好吧,算了算了,咱们还是另行商议住哪儿吧。

    ” 她把几位医师和医工召集起来,将情况说明了。

     杨中郎将又补充了几句城里的情况:“鄠县很小,里面除了寺庙前的空地之外,并没有什么集会场所。

    所以明日义诊的场地恐怕也不好安排。

    ” “那要不就去寺庙前?”有医师提议。

     “不行。

    ”徐清麦断然否决,“去哪儿都不能去寺庙前。

    ” 朝廷改制太医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限制宗教传播,若是义诊开到寺庙前,恐怕很多百姓们就要以为这是佛祖显灵降下慈悲,是寺庙的功劳了。

     杨中郎将沉吟片刻:“诸位看现在这个地方如何?” 他们此刻正在城门外的一片空地上歇脚,往前走走就是官道,再往另一边走走还有河流,而且还是上游地段。

    在他看来其实是驻扎的好地方。

     被他这么一提醒,徐清麦和严雪文都觉得打开了新思路。

     对啊,为什么一定要去县里面,为什么就不能在城外呢?反正他们也带了帐篷过来,扎营就好了。

    义诊时再在前面支几个凉棚就能解决问题。

     “就在这儿?”徐清麦征询其他人的意见。

     “我没问题。

    ”严雪文道。

     “赞同。

    ” “我也没问题。

    ” “行。

    ”徐清麦一锤定音,“那就在这儿。

    ” 严雪文道:“派人去鄠县衙门和县令说一声吧,免得他们还以为是什么人引发惊惶。

    ” 徐清麦又补上:“再让县令明日让几个吏卒在县里面敲锣,就说太医院在城外义诊,有想要来的就自己寻来。

    ” 杨中郎将便吩咐刚才的骑兵继续跑一趟,剩下的人留在原地扎营。

     很快,几顶大的营帐就立起来了。

     每顶里面住十二个人,条件当然不会太好,大通铺,挤着睡。

     徐清麦和严雪文作为带队的太医博士,两个人住一间帐篷,不过她俩觉得出门在外也不要搞太特殊便把刘若贤和阿软、郭敏君还有另外一位针科的女医工叫了过来一起住。

     待到大家都安置好,从城里面出来了一行人。

     鄠县县令一脸焦急的骑着驴跟在最后面,待他到徐清麦等人的面前时,看上去气喘吁吁。

     双方互相见了礼。

     县令焦急道:“徐太医,严太医,尔等行此好事却为何不住到县里头去?驿站住不开的话,我自可给诸位安排其他的住所。

    何苦在此风餐露宿?” 别人来鄠县做好事,可他却连个住处都安排不了,这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呀! 徐清麦笑道:“多谢县令一番好意。

    只是却不仅仅是住处的原因……” 她隐晦地提了提寺庙的事情,那县令却也聪颖,一点就透,立刻便明白了过来,便只能遗憾的作罢。

    寒暄了一阵之后,县令表示一定会帮他们宣传到位: “这对百姓们来说可是大大的善举!太医您是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