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3节

首页
    是你让崔善为上那封折子,想在司农寺里设置一个新署的原因?” 周自衡有些惊讶。

     崔善为的速度居然如此快吗?这才四五天的时间,中间还过了一个重阳节呢。

    看来,崔寺卿的确是迫不及待了。

     他道:“崔寺卿对这件事颇有想法,微臣不过是查缺补漏罢了。

    ” “行了。

    ”李世民哈哈一笑,“崔善为可写不出那样的东西。

    不过,年轻人,戒骄戒躁,很好。

    ” 他欣赏的点了点头。

     在他面前知道不邀功,尊重上司与长辈,这一点很好,即使很多比他年纪大的人也未必能做到。

     周自衡一听这话只能苦笑了,心中对崔善为敷衍的道歉了一下:……这可不是我主动说出来的。

     他却不知,其实这也是崔善为故意为之,将他的名字就放置在自己的名字之下,谁都忽略不了。

    崔善为也想得很简单,既然这个年轻人已经入了陛下的眼,上升之势难以阻挡,那不如送他一份人情。

     周自衡道:“微臣的确和崔寺卿探讨过这方面的事情。

    ” “陛下。

    ”他抬起头,“微臣在江南之时,曾经接触过无数的农户。

    就譬如江东犁一事,那些世家与当地大户的田庄管事们消息最灵通,也颇有远见,第一时间就会来找到微臣,希望可以学习如何制作与使用这种更方便的工具。

     “其次,是那些小士族和富农们,最后,才是那些居住得偏远,又没有读过书的普通农户们。

    ” 事实上,在他离开江宁县的时候,依然有许许多多的普通农户都还没有听过江东犁。

     房玄龄道:“所以,你觉得朝廷应该负担起这样的责任?” “然也。

    ”周自衡点头。

     几人沿着道路向前走去,在田野中劳作的农夫们看到他们之后远远的便躬身行礼。

     周自衡:“朝廷对百姓负有教化之责。

    教化是什么?教他们律法与道德,是为教化,教他们读书识字,是为教化。

    而在微臣看来,教他们如何更好的种田,拥有更多抵御天灾风险的能力,同样也是教化。

     “不管是对他们而言,还是对朝廷而言,都是好事。

    这叫双赢。

    ” “双赢?”李世民被这个新鲜的词语给吸引了,他琢磨了一下,“你赢,我也赢,有意思。

    ” 杜如晦稍加思索:“将江东犁成功的普及到全天下,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

    而若是江东犁能够在一年甚至是半年就天下皆知,那这两三年里便可以多出不少的粮食。

    ” “的确如此。

    ”周自衡道,“这还只是一个农具。

    还有一些如何能够增产的经验,如何抵御天灾的措施,甚至是培育出的良种……这些如果想要迅速的推及天下,然后根据各地的情况做出调整,那就必须要朝廷牵头才行。

    ” 房玄龄一直安安静静的在旁边听着,此时忽然道:“若真是有了这么一个官署衙门,那各地的真实收成、农作情况,朝廷也能了如指掌。

    ” 他越说越兴奋,语速也越来越快:“甚至,朝廷还能够对有目的的进行农事上的规划。

    ” 李世民眯起眼来:“房卿的意思是?” “陛下,时人常说农夫短视愚蠢,但实际真的如此吗?”房玄龄道,“百姓并非愚蠢,而是他们的目光被局限在了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 周自衡看向那些低头劳作的农夫们。

     房玄龄侃侃而谈:“他们看不到远处,不知道远处有什么新的好的东西,只能够得到窄小范围内的经验,自然就显得短视。

    就像是原本适合种粟的地方偏偏要种稻,原本适合种稻的地方偏偏要种麦。

    这是因为他们愚蠢吗?不是!” 周自衡已经明白了他想要说什么,眼前一亮:“是因为或许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除了麦之外的农作物。

    ” “然也!”房玄龄赞许的道。

     李世民也跟上了他们的思路:“所以若是有了朝廷的统一调配,让适合种麦的地方种麦,适合种稻的地方种稻,就能收获到更多的粮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