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4节

首页
    他只好停下来,笑道:“在下觉得,其实马也可以,马的服从性也很高。

    而且北边,马还更易得。

    ” 那位工匠一拍脑袋:“确实。

    ” 被他这么一打岔,刚才的尴尬与紧张氛围立刻就淡了很多。

    周自衡这才开始进行自我介绍。

    当然,他含糊其辞,只说自己是下面屯里派来汇报公事的,并没有提及自己的身份。

     杨思鲁有样学样。

     这几位工匠是司农寺里面专门负责农具的,所以刚运过来的曲辕犁就先送到了他们手里。

    周自衡和杨思鲁对曲辕犁熟悉得很,因此几个人交流起各种技术问题倒也交流得很愉快。

     这时候,就看到负责安排他们等候的小吏匆匆过来:“哎呀,周录事,少卿已经回来了,正在等着你呢。

    ” “抱歉,抱歉。

    ”周自衡一拍脑袋,这才想起自己的正事,赶紧和这几位工匠告别。

     小吏走在后头,忽然被工匠叫住。

     “他是?” 他怎么记得那位呈上曲辕犁的录事也姓周。

     小吏睁大眼,惊异的道:“敢情你们还不知道?”他指了指场中的犁,“这不就是这位嘛!” 说完后,便也匆匆离开了,留下几位工匠面面相觑。

     “真是他啊……” “所以我说你以后要慎言了。

    ” 刚才还闲话过周自衡的那位工匠涨红了脸:“……没想到,他是真的懂啊!” 这句话戳到了这几人的心窝里,刚才聊天的那些内容,如果没有自己正儿八经的下田种过地,是不可能知道的。

    大家对望一眼。

     有人悠悠道:“看来,这位周录事以后必然前途大亮!” 另一头,周自衡和杨思鲁已经见到了司农寺少卿。

     司农寺少卿春风得意,亲手将行礼的两人扶起:“好样的啊!你们润州屯这次可真是给咱们司农寺长脸了!” 原来,前两日正好润州屯今年大丰收的奏折送到了,忙过了登基典礼之后,他们正好在今天的朝会上汇报了这件事。

     润州屯虽然屯田面积不大,但是增产将近一半的大好事依然让人振奋不已。

    尤其是,奏折里写得详详细细,这种增产并不是由于气候的变化,而是由于人力可以控制的技术手段,就更值得人关注。

     润州屯可以,那其他的屯是不是也可以? 要是全天下的屯田都能增产一半的粮食,那会是什么样的盛景? 魏徵也向李世民和众位大臣详细的讲述了自己在江宁县的见闻,并且证实了这封奏折的内容是真实的,并不是为了制造祥瑞而作的假。

     因此,从皇帝到臣子,都很高兴。

    认为这的确是上天对大唐的眷顾。

     总之,司农寺在朝会上大出风头。

     “走,我带你去见见崔寺卿。

    ”少卿带着两人朝崔善为的办公之处走去。

     崔善为看着两人满是欣赏:“咱们司农寺能出你们这样的年轻英才,实在是司农寺之福啊!” 他又问了问赵卓,问了问润州屯的情况,听说杨思鲁现在还住在客栈,便让司农寺少卿带他去都亭驿里办理入住。

     “咱们司农寺虽然也不是什么顶顶重要的地方,但也没有下面人来了还要住客栈的道理。

    ” 总之,表现得绝对是一幅和蔼可亲的上级模样。

     不过,当室内只剩下他与周自衡的时候,周自衡知道,接下来要聊的事情可能才是重点。

     崔善为也不急着开口,而是慢条斯理的给他斟了一杯茶,递了过去:“尝尝,从剑南过来的蒙顶石花。

    ” 周自衡也不急,捧起来细细品尝了一口:“鲜馥芳香,好茶。

    ” 崔善为漾起笑容。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