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9节

首页
    又响起了一阵欢呼声。

    只有入库结束后,剩下的那一半粮食才真正的归属于他们,可以任由他们处置。

    所以大家都期待极了。

     几位润州屯的小吏已经将屯里的那口木缸从板车上搬下来。

    这是司农寺的制式缸,统一了标准,将粮食倒入其中,与缸面齐平的话正好就是五石,除此之外里面还有从一石到四石的刻度。

     不算是特别精准,但也够用。

     两位壮汉将木缸抬到了储粮的地方。

     之前收好并且已经脱好了粒的稻谷全部都放在了这个临时的仓里,按照每户堆放在一起。

    自从开始秋收之后,屯里面就开始进入到了全面戒严的阶段,丁老三安排了不少青壮日夜巡逻,防止有人来偷粮抢粮。

     只有当粮食入了润州屯的库之后,他们才能松一口气。

     所有人几乎都挤到了仓门口,等着看待会儿的结果。

     负责点卯的是一位老资格的掌固,他从最靠近门的一堆开始,问:“这堆谁的?” 屯户中挤出一个人,急忙道:“是我,掌固,是我家的。

    ” 那掌固有些不耐烦:“报名字!” “哦哦,赵六!” 掌固在簿子上勾了一笔:“行,开始称重。

    ” 早有两个小吏拿了竹制的斗,将稻谷一斗一斗的舀入到了木缸内,不一会儿就齐平了。

     赵六陪着笑脸:“几位,麻烦给扫一下呗?” 那石缸里的谷子已经稍微的堆出了一点点,其实是相当于一石多一点。

    如果赵六不管的话,那他可能分到的就会少个半斗一斗。

     负责舀粮的小吏有些不耐烦,刚想骂以往不都是这样?今日任务繁重,每个都让他再扫一下,累不累啊! 还没等他发作出来,同伴在暗处扯了扯他的袖子。

    他一惊,这才看到旁边站着的周录事与赵屯监正看向这边,记起今日不同以往,于是便吞下已到嘴边的话,忍气吞声,伸出手用一旁的长长竹竿一扫,那缸面立刻平了。

     赵六笑得咧开了嘴。

     那小吏在心中骂骂咧咧,知道有了他带头,之后的每一次自己恐怕都要来这么一下了。

     五石、十石、十五石……一缸一缸的粮食被倒入到润州屯早已经准备的麻布袋内,被扎好口码放在牛车上。

    这样的牛车整整有十好几辆,都整齐的停放在外面的路边,还有从县里调来的衙役们看守。

     在一些大屯,尤其是边境以及匪贼横行的地方,屯粮入库是需要军队出马来看守押运的。

     这边,赵六家的粮食已经快到尾声了,还剩下底下薄薄一层一看就不足一石的粮,他正用手捧了放在小吏给的斗里,然后心情忐忑的等着老掌固的最终报数。

     他家一共有六十五亩地。

    乍一听六十五亩不多,毕竟大唐男子授田目前承袭旧例,十八岁以上男丁就可得露田80亩,桑田20亩。

    但是,这只是名义上的规定。

    事实上,只有少数一些土地广阔的“宽乡”才能勉强实现这个数字。

    而且这八十亩露田,可能还包括了各种还未被开垦出来的“生地”,连下等田都不算。

     而在屯里面,他的六十五亩地就是实实在在的可以马上就种庄稼的“熟地”,并且以中等田为主。

     屯户们往往都是在战乱中失去了大部分家人的田户甚至是孤寡户,就像是赵六家,只有他和他的妻子,头上一个老人,膝下还有两个孩子,在这个年代算得上是人丁单薄。

    没有劳动力,给他多了田地,他也种不了,反倒会为固定的地租地税发愁。

    因此,成为屯户反倒或许是他现在最优的选择。

     赵六盯着老掌固在打算盘。

     老掌固得出最后的结果,对他赞许的看了一眼:“还不错,一共一百三十二石七斗,亩产两石!” 赵六高兴得嘴巴都咧到了耳根子底下。

    他记得去年是没有那么多的! 周自衡看了一下大家的反应,轻咳了一声,然后问老掌固:“这里有他去年的收成吗?” 赵卓反应过来:“对,对!得看一下他去年收了多少。

    ” 老掌固表示自己早有准备,他将那簿子翻了翻,找到了对应数据:“去年,赵六的亩数相同,六十五亩总共收一百二十三石。

    ” 这样一对比,屯户们才明白了过来。

     “竟然多收了十多石!”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