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马相酬。
这时候驸马被公主收拾的事儿还在民间传得活灵活现,说驸马损了为国征战的镇国公主的颜面。
也因此,为了挽回公主的颜面,祝姑娘不惜把“做牛做马”换为“以身相许”来报答公主的恩情。
在刚刚建国、武风盛行、推崇忠义的今朝,这是值得人们称赞的好事啊。
直到后来祝青亦又被封为公主妃,京城百姓才渐渐明白了真相。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公主和这位祝姓女驸马的事早已被天下杜撰了无数个版本,以至于祝青亦真的封了妃、入了皇室名册,人们早就不觉得稀奇了。
而朝野之中,新朝初建,文臣武将中有许多是前朝旧臣。
这些人始终担心自己前朝降臣的身份会被诟病、被追责,会被皇帝“狡兔死走狗烹”,利用完了就找个理由抛弃,甚至处死。
他们心中惶惶,和皇室若即若离,不敢用命,也不敢辞官。
有些旧臣还为逃亡海外的前朝皇室提供遮掩,暗通款曲,为自己留后路。
太祖皇帝借着公主这件风流韵事追封前朝探花,还给了“忠义侯”这样好的封号,无疑是间接表达了圣意——不会再追究他们在前朝的事,反而要重用旧臣办事。
于是旧臣们无不松了一口气。
这些人对公主和祝青亦发自内心献上祝福,唯恐这面旗子被人泼了污水。
可以说谁敢诽谤公主与夫人,谁就是这个群体的公敌。
民间的舆论之所以往好的方向发展,这群旧臣中的文人也功不可没。
祝青亦作为前探花的独女,不但精通琴棋书画,还善诗词、能文章。
入公主府后肩负起了教导郡主的职责。
因公主从前在外征战,小郡主难以见到母亲,父亲是个在公主面前唯唯诺诺、背着公主花天酒地的妈宝男,对孩子毫不上心,加上小郡主天生内向敏感,以至于养成了胆怯的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