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要不能要!”
许明月笑着塞到了吴大娘的手里:“自家种的一点黄豆,不值当什么。
”又给童年版的小舅爷爷口袋里塞了一大把,才问吴大娘:“刚刚大娘说知道哪里能买到乌篷船?”
吴大娘见她这样客气,在粮食这么珍贵的时候,出手就是几大把黄豆,笑的眼睛都弯了,说:“巧了不是?我娘家村子就会打造船!”
同样是背山面水,许明月所在的临河大队基本接近竹子河的尽头了,所以哪怕里面有山,丁家村有木匠,却多以打造家具木盆为主,不会造船。
而和平大队这里,是真正河的中间地段,又基本家家户户都有船和菱角盆,对船的需求量很大,山里面又多的是木材,故而会造船的人反而在靠近邻市的地方。
吴大娘把手里的黄豆放到口袋里,问许明月:“不知道你要打多大的船?”
虽然都是小船,但小船也是有大小之分的,比如许明月划来的船,最多也就能挤挤挨挨的坐四五个人,吴家的船大约能挤十个人左右。
许明月之前就见到过吴二姐扛着她家的船,健步如飞的往河里去,便在吴家四面搜寻了一翻,然后在屋顶看到了她家吊在梁上的船,说:“我和我家属都是蒲河口农场的干部,每天要去蒲河口。
”她指着屋顶吊着的吴家的船说:“大约这么大就足够了。
”
[124]第124章
她们这里用的船,普遍是三米的船,吴家房梁上挂的那两艘船,看长款至少有五米。
实际上许明月也没看错,只听吴大娘笑道:“这船可不小了,要加上乌棚,用料结实的话,少说也要七八十块钱。
”
这却是她往少里报了,平常时候这样大小的一艘乌篷船,少说要九十块到一百块,实在是这三年干旱下来,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谁还有钱去买船?需要船的人家,通常都是一条船用五六十年,漏水了就修修补补,那造船的人家原本也是兴旺之家,可惜打地主打土豪后,哪怕造船的人家不是地主之家,却也被分在土豪的行列,现在只待在乡下的大河以南,以打造小船为生,灾年差点饿死。
现在吴大娘一听许明月要买船,生怕这单子黄了,忙替娘家村子的人答应下来,实在是他们这些有船的人家,平时少不得修修补补,离不开老船工。
她怕情况有变,便热情的对许明月说,“你要是不忙,我就带你回趟娘家,早早把事情定下来,你也早日能拿到船,等开了春就能用。
”
此时快出正月,说来已经开春,但实际上大地上依然一片荒芜,吴大娘所说的开春,是春回日暖草木抽芽。
许明月确实想早一日把事情定下来,早日拿到船,不由笑道:“那就麻烦吴大娘了。
”说着将自己带来的一袋子炒黄豆都塞到了吴大娘手里,权当是她替她跑腿的路费。
吴大娘嘴里说着:“这可使不得,这可使不得!”手里却紧紧抓着那布袋子,舍不得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