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3章

首页
    了满满一担子粮食,这三年,许红菱的婆家完全靠着她娘家不断送来的红薯、大豆活下来的。

     炭山虽然有钱,但是田地有限,粮食少。

     由此也可见许红菱在婆家的地位。

     这次她回去,还带了不少要铁锅、铁锹的订单,其中尤以她老爹许主任要的最多,全都是给蒲河口农场定的。

     哪怕水埠公社的周书记和孙主任,已经全力支持蒲河口农场的开垦工作,要水泥给水泥,要砖头给砖头,犁耙也给了不少,可对一个前两年开垦出上万亩地的河对岸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今年下了雨和雪,前两年在一些没有河堤阻隔的河滩上开垦出来种红薯的地,今年是肯定不能种了,雨水来临,这些河滩肯定是要被淹的,可就算如此,蒲河口以及周边的位置,也总开发出来七千多亩良田出来。

     蒲河口现在粮食不缺,就缺农具! 一直到年初十,许红菱才又回到临河大队,喊定了铁锅、铁锹的人,带上扁担和麻绳,去炭山挑锅回来。

     这是个非常不容易的活。

     别看临河大队到炭山,平时划船也就三四十分钟的路程,可要靠两条腿走的话,要走两个多小时。

     关键是雪地路滑,路特别难走! 先是从堤坝上走一个多小时,到渡口,再从堤坝上下去,走摆渡人临时搭建的小竹桥。

     堤坝又高又陡峭,还非常滑,他们下堤坝都要走摆渡人特意铲出来的蜿蜒小道,不然哧溜,就滑到竹子河里去了。

     这大冷的天,要是掉到河里,不说身上穿着棉袄沾了水,还能不能爬的上来,即使爬上来了,冻感冒了,也是要命的。

     过桥也不好过,竹桥只有二十公分宽,是用麻绳捆绑竹竿粗制的搭建的,走在上面咯吱作响,颤颤巍巍,关键还很滑。

     为了防滑,摆渡人特意在竹桥上放了不少稻草。

     等过了竹桥,又是一段很长的河里的小路,是河水退了后,摆渡人临时堆起来的小路,两边都是河水,同样又湿又滑。

     仿佛是走过九九八十一难,到了河对岸的堤坝,事情依然没完,他们还要上堤坝。

     雪地路滑,堤坝上不去,他们就需要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