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走了进来,脚步匆忙,手里提着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塑料袋。
袋子放在了易源的办公桌上,发出轻微的声响。
“易总,买到了。”
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完成任务后的紧张。
易源的视线从窗外收回,落在那个黑色袋子上。
他没有立刻去拿。
“过程顺利吗?”
“还算顺利。跑了好几家药店,都说没货,最后在一家小药房买到的,对方好像不是很情愿卖。”
小李补充道。
“看起来铺货并不像他们宣传的那么广。”
易源点了点头。
这符合他的初步判断。
陈启明更像是在制造一种迅康供不应求的假象,配合舆论造势。
他伸手,从袋子里拿出两个小巧的药盒。
白底蓝字,设计简洁。
迅康两个字印在正中央,下面是一行小字:陈氏生物科技。
和宣传册上的图片一模一样。
拿在手里,却感觉不到任何科技的分量,只有一种冰冷的塑料质感。
“好了,你先出去吧。有事我叫你。”
易源对小李说。
“是。”
小李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易源拿着两盒迅康,转身走向办公室角落的简易实验台。
那里有一些基础的分析设备。
虽然比不上研发中心的精密仪器,但做一些初步的成分鉴定,足够了。
他拆开其中一盒药。
里面是铝塑泡罩包装的胶囊。
白色的胶囊,没有任何标识。
他小心地取出一粒,放在培养皿中。
然后开始准备溶剂,进行初步的溶解和分离。
他的动作熟练而专注。
曾经无数个日夜,他就是这样和各种化合物打交道。
寻找那能够带来希望的分子结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溶解、过滤、滴定、比色。
每一个步骤,他都做得一丝不苟。
实验台上的指示灯闪烁着。
初步的光谱分析数据,开始出现在连接电脑的屏幕上。
易源盯着屏幕上的曲线。
眉头,一点点蹙紧。
不对。
这个峰值不对。
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远低于瑞格生的标准。
甚至,低于他们内部废弃的早期实验版本。
他换了另一粒胶囊,重复刚才的步骤。
结果,一模一样。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惊疑。
继续进行其他辅料成分的分析。
结果,更加令人心惊。
几种必要的稳定剂和缓释成分,含量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