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2章

首页
    。

    ” 宁倦又安静了会儿,淡淡道:“冯阁老也开始老眼昏花了,让他在家养养病,白发人送黑发人,也该歇停一下。

    ” 见宁倦没有牵涉到范兴言的意思,郑??在心里不免唏嘘了下。

     除了陆清则,还有谁能圈得住陛下呢? 郑??领了命,正想离开,宁倦又递给他几封书信:“传出去。

    ” 当日,除了两位阁臣也受牵连,又被带走了几家的消息传遍京城外,也有另一个消息传了出来。

     是从前陆清则写给陛下的信。

     信中向陛下举荐了多位官员,令人震愕的是,这份举荐的名单里,不单有支持陆清则、与陆清则交好的人,还有许多,是对陆清则非常不满,经常上谏弹劾的官员。

     他们之中不乏怀才不遇者,在曾经的卫党打压之下,郁郁不得志,直到忽然被陛下看中,从此平步青云,便也献上了对陛下的忠诚,走到了现在。

     他们受过卫党之乱,便害怕陆清则会再勾结党羽,再出党派之争,即使陆清则没有表现,也依旧有疑虑在心。

     结果现在告诉他们,陛下当初会看上他们,选择他们,都是因为陆清则。

     陆清则才是他们的伯乐,是那个有恩于他们之人。

     而在他们激烈劝谏陛下之时,陆清则只是远远看着,不置一言,从未有过抱怨,也从未提过这些。

     不少曾在朝上是陆清则对头的朝臣,不免开始了辗转反侧。

     帝师少年登科,一身病弱,护持陛下,恩惠百官,所提政见,无不惠及百姓,为大齐国祚而想,却被担心他权势愈大的他们不断攻击,直至死于奸人之手,也没有报复过他们分毫。

     陆清则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权奸之辈。

     这样一个满身清正的人,为何要遭到这样的对待? 前几个月那些狂乱、激烈、不断传染而令人亢奋的情绪缓下来后,许多官员心里陡然一冷。

     他们现在,岂不是成了自己最鄙夷的负恩忘义、逼死忠良之辈? 他们当真……做错了。

     因帝师之死而饱受煎熬的人多了起来,许多朝臣慢慢安静下来,不再劝谏陛下少生杀戮,对将陆清则的灵柩置于宫中也不再有争议。

     仿佛都在无声中达成了某种默契。

     这场抄家,在陆清则的头七日结束,该陪葬的人一个也没少。

     头七过后,便该下葬了。

     宁倦还没来得及让陆清则接受他的喜欢,若是将陆清则葬入皇陵,他恐怕会不乐意,但要陆清则葬在其他地方,他也不愿意。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