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9章

首页
    回南北镇抚司明明要从南门出,裴少淮却见燕承诏往东门去了。

     …… 皇帝在皇极殿中待了足足两个时辰,不仅在高座上观望贡士们作答,还在胡阁老的陪同下,到贡士席间巡游了一遍,直到临近午时才离开。

     再说场下众贡士,时辰已过半,不少人笔下尚未成文。

    平日里一笔千文,此时却才思枯竭,踟蹰半晌才得三两句。

     一来是因为题目并未引用贤人之言,他们不能就经义去写见解,少了许多虚言。

     二来不少贡士未曾见过沧海,未曾了解过开海行商,更不曾知晓临海百姓之疾苦,又岂能明白其中牵连的诸多门道? 不能写虚言,胸间又无见识,这篇策问文章自然难写。

     那些曾仔细研读过北客文章的贡士,则颇感庆幸,因为北客曾写过两篇与开海相关的文章,可以借鉴一二。

     那些生于临海之滨的学子,本应最占优势,却也有不少人生于海畔却不曾观望潮起潮落,活于民间却不知民间疾苦也是枉然。

     裴少津初闻此题时,略有些兴奋,但很快他便冷静下来,沉着作答。

     大哥力推开海,亦承认若是开海不慎不当,势必会有弊端生,于百姓有害。

    是故,大胆指出开海弊端非反对开海,而是为了更稳妥地开海。

     皇帝出题干脆,裴少津作答时亦干脆,不写恭维之话,开篇立论:“力农保民为固国之本,率练水师为守国之器,而后才有开海通商,广开源流。

    ” 他写道,百姓安生、水师强盛、开海通商三者相辅相承,但缺其中之一,则容易生弊端。

     譬如说,外销最是紧俏的蚕丝、锦缎,皆是产自于田间。

    开海以后,商贾豪贵见种桑养蚕有巨利,则百姓容易失了田地,没了粮食,难以衣食其力。

     又譬如,开海之处愈是繁华,若无水师镇守,则愈是易受倭寇水贼侵扰。

     裴少津最后提出,开海是要倾国之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