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2章

首页
    “你急着去做什么?”裴秉元问道,儿子平日里的饭量可不止这点。

     似是赶着去做什么要紧事。

     裴少津边往外走,边兴奋应道:“大哥给我留了道题目,我回房给大哥写信。

    ”他想到了约束出海商船的关键。

     裴秉元唤了几声,也没能留住儿子,笑叹一声:“这孩子……”只好任由他回房了。

     林氏打趣道:“你们父子三个,甭管大的小的,但凡讨起学问来,总是有些不管不顾的。

    大的跟老的学,小的跟大的学,都是一个德性。

    ”从前少淮游学的时候也是如此,文思泉涌时便迫不及待要写下来,林氏又言,“等晚些时候,我叫申二家送些点心到少津屋里,这会儿先不打搅少津给他大哥回信了。

    ” 裴秉元停下筷子,“质问”林氏道:“我怎就成老的了?” “马上就要当祖父了,还不老?” 随后,夫妻二人聊起回京的事。

    裴秉元公务在身不能离任,林氏和少津、言成则趁着六七月的南风,乘船北上回京,暂且如此计划。

     烛火下,笔影在纸上掠动,留下行行家书,墨迹未干,黑字与笔影相融,只见裴少津写道:“……大庆既有路引辖管百姓往来,以免乱了户籍黄册,又有盐引限定商贾支盐贩盐,以商运养军需,缘何不可有船引?商船唯有取得船引方可出海,船载何物、去往何处、何时归来、购入何物,皆登记在案。

    此举,便于收取船税在其次,重在监管商船,以免遗漏……” 有了船引,就可以对照船引一一点验出海行商的船只,更便于官府掌握船只去向、约束海商。

     “……然此举亦有弊端,各地官府手握船引之权,则容易因私贪利,反而助长官商勾结……” “此为一时所思,付诸笔下,以供兄长参考。

    滨海远望三千里,不及家书十五行,大哥信中所言,发人无限思又令人钦佩。

    ” …… 翌日,邹府中,仍是荷池石亭里,又是一年春时。

     邹阁老正仔细读裴少津和徐言成的文章,两人静候一旁。

     “可以一争榜首矣。

    ”邹阁老读完评价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