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8章

首页
    且不论船上装载什么货物,光算船只水饷,每条船就能入税三五十两银。

     这么一算,太仓州今年这份船税可不轻,快比得上太湖地区一年的丝绸布税了。

     想及此,裴少淮对于上谏加快试点、取缔禁海一事,多了几分底气。

     势在必行。

     从腊月到春节前,裴少淮一直在酝酿上谏一事,一来要想好言辞,以便应对其他官员的反驳,二来他也免不了要找些“帮手”、“后盾”,壮大自己,否则一人总是难辩群舌的。

     这期间,裴少淮还去了两回南平伯爵府,三姐生产完不久,正在慢慢恢复身子,不能劳顿,但她聘请了许多能人巧匠,这些人并没有闲着。

     他们把田庄旧院子改成了棉织造坊,又趁着寒冬农闲,分头到顺天府周边各县,与乡书里正们商议,让农户们在自家坡地里种植棉株。

     此事进展不是太顺利。

     虽然织造坊愿意签订契约,允诺秋时全数收购棉铃,价格从优,但农户们未曾见过此物,心中存有疑虑,害怕白白忙碌一年无所收,所以鲜有农户愿意画押。

     毕竟一亩不便灌溉的坡地,即便种不出米面,但种些黍子藊豆,也可用于饱腹。

     一寸土都不能浪费了。

     裴少淮知晓后,说道:“愈是仗着一口粮食过活,愈是做事谨慎,怕失了分毫,农户们不敢画押也是正常的。

    ”又建议言道,“万事开头难,三姐、姐夫若想办成此事,免不了要先同当地县衙先通通气,再向农户们做些让步。

    ” 第一年做成了,农户见到好处,第二年第三年就顺利了。

     竹姐儿了然,立马换了一个法子。

     她先借官绅里正之口,让农户们知晓棉花为何物,坡地亩产最低多少,又每亩预付了些铜板子,让农户们不必担忧一年颗粒无收。

     为了做成棉织造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