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匠人们对银币的认识还停留在铜板子上,只不过换成了银。
“禀大人,这些银饼都用足了九成五的银,请大人过目。
”匠头说道。
裴少淮略看了看又放下了,张尚书问:“小裴大人觉得银质尚不够好?”
裴少淮摇摇头,说道:“座师误会了,我只是觉得银饼太过简略,尚不足以防伪,或许我们还可铸造得更精致一些。
”
第112章
铸造坊内,炽红的火炭不时烁动火苗,光影映在众人脸上,寒冬里亦能热出汗来,匠人们肤色黝黑,长期打铁的臂膀糙壮。
裴少淮取来另一块圆银饼,双手一折,圆饼轻易被掰弯,他言道:“白银质地轻软,铸造钱币并非越纯越好,坩埚融银后,恐怕要多添些铜水,让银饼质地更硬一些。
”
想了想,又道:“亦可让白银更耐腐,延展不易断,不易包浆化黑。
”
匠人们面面相觑,面上皆带有些惊讶,兴许是没想到眼前这个锦衣小郎君,十指不沾阳春水,张口却能说出铸浇的门道。
至少不是什么都不懂,只会一味要求精致的年轻监官。
这些匠人打铁手艺不孬,但改行造银币,还欠些火候。
其间有个原是银匠出身的,他站在偏后,因为个子矮,只能踮脚伸头往前看,似乎有话要说,又目光怯怯。
张尚书眼尖,注意到了此人,让他出列,问道:“你有话要说?”
匠人带着些汴梁口音,口齿不太利索,但还是把话说明白了,他道:“小的祖上打银,曾见过不少的银饰……坩埚中若铜水放多了,只怕烧出来的银发黄,会被百姓当作白铜。
”
这样的银币,百姓可不买账。
他又道:“所以小的想请教大人,坩埚中应当加几成铜水为好?”
其他工匠亦目光切切,他们都怕做不好这份差事被换下来,恐怕以后再没有机会能入宝泉局做事了。
张令义本以为这个问题为难到裴少淮了,正打算开口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