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秦亮先前规定了用纸张写奏书,并发邸报(起源于汉朝)推行书面来往,以后的奏书必定会渐渐多起来。
这样定会增加皇帝的工作量,但从信息沟通上看、书面来往能极大地提高效率!原因很简单,阅读书面文字比说话快,而且能省去见面和礼仪的时间。
以往无论是魏朝皇帝、还是大将军曹爽,都想自己集权;然而要实现诉求,总要想点具体的办法。
如果上位者每天能获取的信息太少,自然不利于中枢的控制力。
秦亮寻思了一会,看见侍中陈骞与荀勖、还在下侧的席位上,当即便与他们商量,谈起有关奏书来往的具体规则。
侍中与散骑常侍的职责,便包括出入宫廷、与闻朝政,今日正是他们两人在侧协助秦亮。
首先是逐渐规范奏书的管理。
中书省通事郎收到奏书之后,要先进行编码。
秦亮很容易想到了邮戳,便是类似于活版印刷、简单的几个阿拉伯数字排列,便能标注日期;然后让书佐在奏书封面上、依序写好数字……如此一来,日期加上手写数字,便能让每一份奏章都拥有唯一的编码。
这条诏令不用抄为邸报,因为只需要诏令中书省通事郎。
接着让门下省当值的官吏、对奏书进行分类简述。
秦亮暂时分出了几种类别,急报、劝谏、贺表、上计(预算和收支)、军事、政务。
其中必定常有一些官员上书,不涉及任何有时效性的事情,只是讲道理,劝诫皇帝惜民力、远小人等,便全部归为劝谏。
值官分类之后,再以尽量直白简单的几句话、简述奏章内容。
简述文字写在不同的纸上、贴到奏书上,这样秦亮看起来就省事多了!工作量应该仍然比较大,不过刚刚入手皇权,秦亮也不敢懈怠。
奏书如此从通事郎、御前走一遍,然后才发给三省的三品官员。
由三省官员拟文、提出处理办法,再到御前批注可否(一些奏章不用处理、看过就留中存档)。
「可」的拟文,则发到中书省,形成诏令或邸报等方式、皇帝签字用玺之后发出。
三省的三品官员,需要一个地方聚集、才能方便商量拟文。
秦亮又提出,在门下省庭院腾出一间厅堂和一些房间,供诸臣拟文使用。
大概是要商议建立的规则太多,第一天正式干皇帝的工作,秦亮便忙活到了傍晚!
想办的事情、还远远没有做完,只得留到明天。
秦亮离开阅门时,陈骞荀勖以及召见的几个大臣、也急急忙忙地赶去了止车门;估计他们要赶在宵禁之前,回到住处的里坊,免得麻烦。
这会秦亮才想起,昨天好像许诺过令君、今天要去昭阳殿吃晚饭。
他便带着吴心等一众随从,径直骑马赶回昭阳殿。
坐骑以快走的速度北行,十几匹马的动静还是挺大。
秦亮刚